最近入了一本书,书名《孩子:挑战》,号称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作者是鲁道夫 。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
书里面一开始就说,从专制的封建社会走向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在时代背景巨变下受到了无比的挑战。
是啊,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都是说,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是不懂的。
而现在的孩子是在宽松网络化环境里长大的,他们的自我意识形成时间远远早于我小时候。为什么这么肯定,拿语言学习来说吧。我初中才学习英语,而我家孩子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了外教课程。和我相比,她接触英语时间,足足提早了9年。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化形成的。语言代表着思维认知的转变。现在的孩子在牙牙学语阶段就接触了母语还有二外,能不聪明吗?聪明是从知识面的掌握来说的,除此之外,意识的觉醒在慢慢发酵。
为什么,因为教养的大环境变了,教养的方式变了,父母的认识变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了。
书中强调的观点:孩子是和大人平等的个体,孩子是有着独立的思维和个性的个体。大人在教养中要时刻尊重孩子,不逼迫孩子,坚定温柔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行要合一。尽管孩子知识面不够,这不能否认孩子也是有着理性和情感的个体。
观点非常接地气,和现如今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父母思想观念转变,社会意识层面的升级不谋而合。
然而,
实施起来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有正面的效果吗?
作为父母的我们,这些方法适合我们吗?如果适合的话,我们采纳了之后,会有同样的效果吗?会不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反面效果呢?
老美平等自由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养理论实践的好处不用多说。
传统教养下成长的年轻父母们照搬学习能够实现自我救赎吗?
就拿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吧。
河东狮吼陪孩子做作业,心脏搭桥陪孩子做作业,拿着棒球棍陪孩子做作业。
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不是说好的救赎吗?这哪里是救赎啊,根本就是灾难啊!
好啦,文章中说得很好,根本不是救赎,而是先做好成熟理智冷静的父母,然后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自然孩子也会转变思想和行为。
你会说,这肯定是本教育完美父母的书吧。
不是,作者的思维是辩证的,一方面承认父母并不完美在教养过程中会走弯路,作者认为父母不应压制情绪,压制情绪意味着奢望成为完美父母,而拒绝行为的表现。而面对情绪,接纳自己,矫正中继续前行,这是勇敢成长的关键。另一方面作者给出真实的场景让父母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亲子冲突的产生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强调了一点很关键,不要奢望一次两次的行为转变就能够实现和谐到亲子关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点点的改变持续的努力。
书中的观点例子方法都很好。
教养孩子本来就不是父母的救赎。
如果把教养孩子当成父母的救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彼此依赖彼此牵绊的关系,这和平等自主独立个体理念是违背的。
哪些号称教养孩子是父母救赎的理论基础本意是好的,那就是,在坚持父母孩子为独立人格的个体的前提下,父母无条件爱孩子,有原则有方法的教养孩子,即便原则方法偏颇,父母不自责不气馁,继续爱孩子帮孩子与孩子合作。
然而,救赎这个词的意思违背了初衷。救是拯救,赎是赎回。
教养孩子不是为了父母获得救赎,而是为了让父母和孩子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父母陪孩子成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写到这里,觉着这些理论真的是高大上,分分️写成了说教文。我告诉你啊,这个很好很好。你一定要试试。。。
其实,本意不是如此。
看了《孩子:挑战》这本书后,心情是矛盾的,理念好方法好,父母能够有效坚定原则言行合一吗?我对自己有足够信心吗?我的信心是否容易被外界影响呢?我该怎么坚定自己的信念呢?
一个家庭里有我妈妈,他爸爸,孩子自己,还有来帮忙的外婆。
家庭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大人们意见一致,呵呵,意见一致这个词我可以吐槽我家男人十天十夜都吐不完。
大人意见一致就是一个大坎。
上面说的信心,外界影响,信念,分分钟就撞上墙。
难道我就这么不管不顾了吗。
书中一句话点醒我,大意是,如果现在不愿花时间好好教养孩子,日后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来纠正孩子。
如果是孩子的父母,要做孩子的父母,纵使我对很多不满,对周围人不满,对环境不满,对社会不满,对国家制度不满,孩子是我生的,不是我实现自我救赎的工具。
自打脱离母体后,脐带断开后,她便拥有作为独立个体生活的自由,我作为母亲的责任是,管好自己,陪好孩子。
文/尔论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