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要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
写这篇文字,是近期我发现孩子的一个小现象引起的: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里报了围棋兴趣班,每周上完课回来都非常兴奋,并且要求给她在家里面也准备上。从第二次上完课开始,兴致勃勃的要求爸爸跟她下棋。因为我和孩子爸从没接触过,一开始跟她下棋的这段时间总是被杀的节节败退、她自然是乐呵呵的。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爸慢慢自学了一部分技巧,开始赢她了。之后就是只要赢了她,她就不再下第二次了。
家长在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很在意输赢。而且稍微对结果不满就会有情绪、闹脾气,即便是父母哄了很多次也哄不好。
孩子为什么只想赢,不想输呢?
1、孩子想赢,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长现象,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想赢,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
孩子10个月左右,慢慢的开始能够自己爬行、自己扶奶瓶、自己抓取东西。1-1.5岁以后慢慢的开始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甚至还学会了涂鸦。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在帮倒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一个小小的动作获得成功的时候,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一定是给予鼓励了的。尤其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让他欣喜。随着能力的提高,他们会特别想要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让身边人、尤其是妈妈看到,并且能够对他们的能力给予肯定和夸奖,所以他们对结果自然也就非常在意,希望永远都能赢。
孩子拥有了“想赢”这个自我意识,这原本没什么错。反而是值得庆祝的事情。错误的是,有的家长没有适当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如何从输中奋起,而是为了孩子的“赢”投机取巧。
2、养育人不当的激励,培育了孩子“事事都要赢”的心理
孩子吃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就会说“我们比比看,谁先吃完”;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会说“我们比比看,谁先睡着”;和同龄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有意或无意的传递出的信息是“要赢”······
父母的本意是激励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这种类似于比赛的方式,正是孩子“事事都要赢”的元凶。它正在暗示孩子, “赢”才是最好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养育人的溺爱,弱化了孩子“规则”意识
比如佳佳和毛毛两个熟悉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佳佳想玩毛毛的玩具没成功,大哭起来。这时百分之80以上的可能,佳佳和毛毛的家长都会选择让佳佳得到这个玩具。这样的小事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对佳佳而言,她需要的可能不是玩具,而是“胜利”。如果通过哭就能获得“胜利”,这是不是在暗示她可以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胜利?以后她还会遵守规则吗?对于毛毛而言也是一样的,她感受到的也是一样的。长此以往,他们还会遵守规则吗?
[if !supportLists]4、[endif]养育人无原则的夸奖,孩子拥有了一颗“玻璃心”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乖”,总感觉自己家的孩子哪里都好。有些父母则喜欢无原则的夸奖孩子,孩子自己穿衣服,父母会说“真棒”、“真聪明”、“太厉害了”……
这些到了一定时期通过简单学习就能获得的技能,在自带滤镜的养育人面前,他们总是不经过大脑、张口就能夸奖。对孩子来说,同样是一剂毒药,对孩子的伤害不低于毫无原则的打压和对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常被毫无原则夸奖的孩子,他们会以为自己非常聪明、非常厉害、非常棒,别人都比不上自己。不接受任何的反对和否定,长此以往,他们对“输”的抗拒越来越大,甚至为了不“输”而不敢接受任何挑战。
[if !supportLists]5、[endif]养育人的“特权”榜样,强化了“赢”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上、生活中,为了让孩子“赢”,替孩子营私舞弊的家长不在少数。小到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可能是父母走了某些渠道帮孩子拿到的;大到有些父母利用职权,盗用他人身份证和户籍信息,让孩子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甚至有的父母给孩子的民族身份造假,骗取高考加分。这些行为虽然帮助孩子暂时“赢了”,造成的结果却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输”。因为他只能接受赢,输、那是不能发生的事情。
[if !supportLists]6、[endif]养育人对“输赢”的态度,从心理层面源远流长的影响着孩子
养育人对“输赢”的态度,直观的、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参加比赛赢了,养育人兴高采烈、表扬的话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砸下来、各种物质的奖励不重样的搬回家。如果孩子输了,不论场合、不论时间,咒骂、指责狂风暴雨一般席卷而来,顷刻间就将孩子淹没了。甚至有些家长表面说着“没关系”,实际行动上传递出的完全是“你没有赢、你没有做好,就是你不对”的信息。
养育人平时说的“谁谁谁得了第一名”之类的话,给孩子的暗示是,只有赢、只有的第一才好。所以孩子“非赢不可”。
作为孩子最依恋的人,这样的落差表现、这样的暗示,比任何的说教和语言更能让他感受到“赢”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