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二刷「无问东西」以后,还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写起自己的感受。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知识分子最理想的生活样子,因为自己不是知识分子所以不好从这个方面写;有人说电影用了这样那样的手法,除了飞机打架的时候,我明确看出了是特效,其他对分镜什么的没专业的见解,我更是没有资格从这位面来谈;更有人批判这部电影太多矫情,在什么大背景下谈论虚无缥缈的主题“真心”,对于这类型的“影评”我是不敢苟同的。
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情绪化的。我感动于张果果内心的良知底线和在育儿房的独白,感动于陈鹏对感情的纯粹和对国家建设的热忱,感动于沈光耀妈妈的一开口和光耀的善良和正义,感动于吴追随自己的内心的笃定和“救一个是一个”的仁心。
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别的先不谈,为什么在之前的年代的人们可以那么笃定,那么“容易满足”? 为什么在之前的年代,人们可以觉得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追求感到骄傲;而在当下这个年代理想都成了难以启齿的“愚蠢”或中二了呢?为什么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们却可以勇敢去爱,用拥抱爱情,拥抱追求;而现在我们看似什么都有,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物质水平整体高于过去很多,却做任何事情都畏手畏脚,连结交朋友,结婚生子都变得更像谈虎色变。
或许是我们都变得“聪明”了,我们发现真心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发觉“理想”是空洞与不必要的,我们认为“名利”才是最实际的。可是就算是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总是不满足,我们也怀疑这一些,在名利场中不停的追逐着,不停的确信新的,不停地更新后怀疑旧的。剧中最后断腿的牧师在雨中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让我们唱歌吧,它可以让我们忘记饥饿”,如果换到现在孩子估计会说“我不信,你骗人”。
但如果没有这一层相信,会不会有几个孩子度不过那个寒冷饥饿的节点呢?我相信这就是所谓无用的“相信”,一点点“作用”吧。但在快节奏的“现代人士”眼中,这个功效可能还是不够确信,不够立竿见影。
吴岭澜,在进入清华大学后因为工科成绩较差,文科成绩却名类前茅,再受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启发后,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于喜悦。”梅校长如是说。于是吴岭澜远离人群,寻找自我,当时所有最“优秀”的学生都选理工,但这与自己又有何干?不能为了所谓贴上这个“最优秀”的标签而去选择。我想吴先生当时内心应该会有这样的陈述,原谅我的冒昧。他一日来到图书馆,恰逢泰戈尔先生来校演讲,他看到当时最优秀的先生们,梁思成,梁启超,徐志摩,林徽因,王国维,梅贻琦站在泰戈尔身边,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他十分羡慕。泰戈尔演讲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他发现思索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令人羞耻的,伟大而卓越的人物也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些是重要的。也让他明白了真实的面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而他在后来的西南联大也在沈光耀迷茫时,启发了他追求真实,他所自己内心的重要。
沈光耀,家境殷实,求学途中看到了战争的严酷并且遇到了吴岭澜老师,后决定探索对于自己的真实,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大义,想用自己的善良真诚去做一些贡献,最后“违背”了和母亲的誓言,参加空军,最终死在战场。
沈母第一次来看他,对他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我想每一个父母都是这样的,不求我们光宗耀祖是想让我们一生平安喜乐,体验人生乐趣。
空战时,光耀最后选择用自己的飞机去炸掉战舰拯救自己的战友,在下落时与当时说想回家看妈妈的战友四目相对,说了声“回家”,自己却永远回不了家了。而现在大林小林来报丧将光耀准备的小册子交到沈母手中,最后一页写着“对不起,妈妈”,沈妈妈看后心痛的表情难以言表,叫仆人给大林小林端上茶水。小林大林,喝完汤水告别沈母,镜头再给到沈母,她一人默默在在原地,注视二林离去,主厅上的牌匾赫然写着“五代三将”。
另外,训练期间,多次驾驶飞机去为村里的小孩子们送吃的,当被美国教官发现后。说出了教官之前告诉他的话“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后来训练营中的其他中国青年尾随他一起去送了吃的,村中的小男孩陈鹏也是因为她的善良活了下来,并在后来延续了他的善良。陈鹏的一句话也点亮了李想的最后的良知,李想则在支边过程中救下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的父母将这份善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果果有着这“传接”下来的善良最后救下了陈家的“四胞胎”,这仿佛是一个轮回。这应该算是轮回中的蝴蝶效应了,虽身死却永生于人心之中。
在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
王敏佳的故事既让人唏嘘又让人觉得温暖,因为看不惯自己的高中老师被妻子欺负打骂,和自己好友李想写了封信给老师的妻子。之后被老师妻子发现,后到王敏佳工作的医院举报。可曾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王敏佳平日里比较活泼,也有一个和主席合照的心结,讨厌他的人更是推了他一把。多种误解的合力下,王敏佳被关进了看守所,扣上了蒋政府大陆特务的帽子,却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李想为了保住自己支边的名额,选择了沉默。但可笑的是,高中老师妻子最恼怒的话却正是李想想出的“集中营”。
王敏佳被人批斗时,李想在被人推崇,形成可笑又戏谑滑稽的对比。批斗现场,完美的诠释了时代疯狂一面的记忆,乌合之众的强大, 民粹主义的可怕,人民的愤怒让人感动恐惧,那一刻王敏佳只是一个载体,承载了群众们一生的不满,所有的负面都被附加于王敏佳这个点。当王敏佳对可笑的控诉,无端的恨意发出了无奈又自嘲的笑时,教师老婆,只说了一句,人民却一拥而上,第一个动手的竟然是一个孩子。人们用打骂着王敏佳,最后下雨了才走开,还对着血泊里的王敏佳说“他是在装死”。当暴力被裹上“正义合理”的外衣,民粹裹挟着一股混沌,摧枯拉朽的击碎了最后的人性。
一直爱着她的陈鹏最后找了她,他以为她死了。他为她挖坟,最后在雨中,敏佳睁开了眼,他们看着彼此,拥抱在了一起。第二天挖好的坟还是埋进了人,埋进去了王敏佳,原来的王敏佳。陈鹏带他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小村子,细心照料她。对她说“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敏佳在村子里住下养伤,陈鹏去了核试验基地。数年过去了,核试验成功了,陈鹏的头发秃了大半,回到了村子,却发现村子空无一人,而敏佳一个人前往戈壁寻找陈鹏,他们都走上了寻找对方的路。
影片的最后,张果果拒绝了之前上司挖黑料搞走David的交易,并在救助陈家四胞胎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内心再次相遇。拿到四个姑娘的胎毛笔,他心里是温暖的,这并不是交易,有些东西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婴儿房内,阳光照射进来,张果果用彩色的颜料涂抹着玻璃窗。
“世俗如此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年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我们有时候在无奈的时候对自己如此说。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能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希望现在的我们能给温暖而坚定的答案,如果还不可以,慢慢来,但你一定会的。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希望你又能看到了,又能听到了,又能给予和接收了。
再给予温暖善良的同时,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与美好。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