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证悟精义》章小结(转载)

        第一、佛教认为,宇宙万有皆无实性,是幻有,唯有心之本源是真实之恒在。禅宗修持,直指人心,识自本源,见性成佛,故称径截顿门。开悟所见之清净心体,即是在破初关——心迹未圆,亦是法身固有特性——虚豁融透的真实展现。尔后的修持,皆以所见之心体为中心。初则专注心体,待虚透之性渐趋敦厚、充实、莹洁、透彻知体合一后,即行心为主宰之功,以心体融贯周身,融透万物,达一灵炯炯、光透万象境地。禅宗的殊胜也正在开悟后“逆入”而修,确有“倒驾慈航”之势。

        第二、开悟后之修,先要“大死一番”,绝气息,灭识量分别心,使妄想息止,习气消弭,从而完成对“识阴”、“行阴”、“想阴”之尽修。当行融形身万物之功候,则可完成“受阴”、“色阴”之尽修。此修程与教门禅依“色受想行识”五阴顺序依次“阴尽”之顺序,恰成相反。

        第三、开悟后依心体而修,则妄想无由生,习气无由起,即使升起,一觉即无,无后仍归于体,念念在体,虽念而无念,保持“始觉”与“本觉”之稳定和合,最后“本觉”之体圆现无隐,则本来初心明露无遗矣。

        第四、怀海禅师之“三句教”是禅修宝筏与指南。未悟者以之指导事修,依之而行,心口相应,亦能成圣;已开悟者依之而修,则能速证菩提。其初善之住善,可以是事之止恶行善,亦可以是悟后之守清净体;其中善之不依住于善,即是前者所行之善,不再刻意去做,但又无违于善;其后善之“亦不作不依住解”,即所行之善已成习惯。最后之“亦不作无不依住解”,则成自然而然也。其中、后之善,与儒家修证之“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测谓之神”相似。

          第五、禅修是一长期奋进的过程,但其开悟之时,则是“时节因缘”俱备,各种因素都可成为开悟的引发条件。每个人都有开悟的可能,与儒家的“人人可以为尧舜”,同一旨趣。

        第六、禅宗悟后的休歇工夫,要求“死透”、“静极”,对复现心清净体之本具之虚净原貌较彻底。故般若发用也较完全,故聪睿智慧,开发神通,掌握生死较儒家为优,唯失却生死、万物生机之气是其不足。


摘自《传统修身法理》第471--472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卓玛告诉我,青稞酒的味道就是高原的味道。第一次喝青稞酒,味道很怪,有些涩,但又有些唇齿留香;有些辣,但又有些甘甜。...
    柳村夕烟阅读 406评论 0 11
  • 国庆节已经过去快一周,节后这几天我反思了自己。 假期本来是计划了很多事情要做的,一旦到了假期,只是零零碎碎做了一点...
    陈凯CK阅读 1,725评论 0 0
  • 太阳很好 心情很烂
    长色阅读 153评论 0 0
  • 命运给了我们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就是要我们奋斗出比别人高的终点,不然,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听完花姐的分享,我感受到...
    让dream照进现实阅读 2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