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家长怎么办?

精神分析有很多理论,听起来特别挑战我们意识头脑的。有个玩笑,精神分析当中的一些理论甚至是精神分析师都不相信,就是因为它往下挖的非常深。如果从意识、头脑层面去看一个问题,是不能够深度去解决的,要想去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孩子厌学,我们究竟要怎么做?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成两步,一是孩子厌学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二是该怎么做?

精神分析的理论是帮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去分析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厌学的结果,最严重的不去上学、退学了,轻一点的有不爱写作业、拖延、需要爸爸妈妈陪伴、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我们内心深处会有两种动力,一种是积极向上的,另一种是懒惰。孩子在没有阻碍的前提下,是愿意不断的去尝试、学习新的东西,朝主流方向发展的。那究竟是爸爸妈妈周围环境营造的家庭氛围给他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障碍,导致孩子不愿意学习、上学了呢?

我们同行之间也会经常聊天,很多爸爸妈妈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其实是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也很无奈,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伤痕累累中长大,所以创伤的爸爸妈妈养育伤痕累累的孩子,就像是一代一代轮回。

精神分析的很多理论听起来是非常的晦涩难懂,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第一,父母压抑的东西,潜意识会让孩子代替自己表达。即使是头脑上不会觉得,但我们会有潜意识上的沟通和交流。我们95%做的事情和行为,就像一块冰山一样是在海下面的,只有5%是浮在海上面的,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如果父母当年学习只不过是要超越自己所处的那些有屈辱的社会阶层,这种屈辱感没有被觉察,那家长会让孩子的努力学习过程充满了屈辱的感觉,孩子反抗,就会变成厌学。潜意识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学习就是屈辱,那就是直接在传递屈辱感,所以孩子会反抗。

我在咨询当中也在处理这样的个案,父亲的出身非常卑微、穷苦,用他的话说就是,小时候别说什么情感滋养,能够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他通过考学成为公务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他的孩子呢?得了抑郁症,从高中开始厌学。

对于父亲来讲,学习代表出人头地,穿越自己的阶层,有种屈辱感,所以他把这种庞大的压力带给了自己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自己受过的苦,我不希望孩子再受,我知道这个社会的竞争有多么残酷,我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谋划好。但是在这样庞大的压力下,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厌学,其实孩子很聪明,但后来从一个上等生滑落到一个中下等。

如果爸爸妈妈曾经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们一定要去觉察,要去看到自己这种充满屈辱的奋斗历程,尽量不把这些东西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学习是一个很艰苦、乏味的过程,但学习的同时,带着孩子不断的去认知新的东西,不断重新搭建新的认知体系,这也是一个特别幸福的过程。包括我自己喜欢心理学这个专业,每天睡觉之前也要看几眼书,或多或少都要阅读,我觉得很快乐,每天都在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解决一些生活、工作当中的卡点。就像有的孩子喜欢数学,喜欢数学带来的逻辑美;有的人喜欢英语,喜欢英语带来的异国文化体验。当孩子全身心的关注于学习领域时,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愉快的感觉,虽然有时要耐住一些乏味,就像是练琴的过程,练指法的时候,看起来很枯燥,但当我们玩味这种枯燥的感觉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种挑战的乐趣。孩子也是这样的,那究竟为什么他没这种乐趣?那种挑战、享受的乐趣究竟去哪里了?

第二,过度焦虑的爸爸妈妈会把他们不能消化的情绪投射给孩子,孩子不能消化这些负面的情绪,就会把他的人格容器给撑破,他的各种能力都会受损,其中包括学习能力。如果一个孩子的社交功能受损了,他就会宅在家里,跑入到网络中,在虚拟世界里把自己不能消化的情绪投射给其他人,比如打游戏、聊天,或是不断刷视频等等。

这个觉察是很难的,我在咨询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母亲。我记得有一句话: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刚刚讲的,过度的爸爸妈妈会把情绪投射给孩子,可是仅仅知道这个理论,当把这个理论放到自己身上时,觉察所引起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

在心理咨询行业里面,有的时候咨询师也是很无奈的,甚至是从最初的痛苦到了后期面对这样的个案时,会带着一种无能为了的感觉。爸爸妈妈把孩子带过来,说他不去上学光打游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工作时,告诉他们,是你们太焦虑了,是你们夫妻关系没有处理好,把在社会、工作当中遇到的挑战传递给了孩子。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学习过心理学,没有心理学的头脑,真的很难。

爸爸妈妈有很庞大的焦虑,他们处理不了时,就会把这些垃圾情绪甩给孩子。孩子就像一个垃圾桶,把这些情绪接收了,那孩子这个容器如果只能容纳十斤垃圾,爸爸妈妈给了五十斤怎么办?这个垃圾桶直接被撑破了。

第三,学习是一种抽象逻辑的符号功能,我们在学习时需要调动我们内在的能量。但有一种家庭战火纷飞,爸爸妈妈互相敌对、攻击,生活很动荡,比如离婚、出轨、分居,孩子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的能量都去应对这种外在的冲突,就没有能量去学习,学习带给他的快乐也是不存在的。如果希望孩子学习好,并不是打骂、奖励,而是要去降低孩子内在的冲突,给他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有一个稳定、安全、温暖的客体,这个客体就是孩子生命当中的重要他人,就能够把那些在冲突中消耗的能量用于发展自己,可以专注于当下的学习,专注于当下应对的挑战。如果没有这样稳定、温暖的外在环境,孩子是没有办法去学习的。

第四,父母某一方有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会使孩子害怕和父母分离,孩子的成长会被家长看成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的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学习成为自己和跟他人打交道的唯一途径。这里说的游戏就像是儿童在玩,不是指电子游戏。但有些家庭,孩子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游戏就被禁止了,或者成为孩子受虐学习之后的奖赏,孩子快乐的游戏被赋予了懒惰甚至是堕落的意义。广义上来说,一切皆是游戏,学习是游戏,工作是游戏,家长这样严格区分学习和玩耍的界限时,也会破坏游戏的快乐,同时也削弱了学习的动机。那些把学习当成游戏、玩耍的孩子,学习的动机永远不会衰竭。

我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热情所在的专业,会觉得特别好玩,每当看到新的书、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流派,我就会觉得很兴奋,会想这个治疗方式可以用到我哪位来访者,我会把这个过程当成闯关,不断升级。

当孩子觉得学习会给他带来快乐、成就感,他学习的动机就不会衰竭,但这些动机是指向远离父母的方向,会激活父母的创伤,会遭到父母潜意识的打压。临床上见到有很多有问题的家庭,真的非常悲情,他们没有办法去享受孩子成长之后,彼此相忘于江湖,一定要黏着在一起。

有位来访者介绍到她的女儿,起初是在市外的一中上高二,学习成绩不理想,适应不了那边的节奏,后来又转回到保定的一所高中,结果重读一年成绩还是不行,就想休学。妈妈问我,孩子厌学怎么办?我给的回复是,孩子可以不参与进来,但爸爸妈妈一定要参与进来,深度探讨,看看彼此的创伤是什么,婚姻中的卡点是什么,孩子厌学的根源是什么。不同的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去看一下他的家庭面临的是什么问题。

第五,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往往会事与愿违。比如爸爸妈妈过于强调学习很重要,学习会决定未来的命运和圈层,将来是一个学历社会,要上什么样的学校才可以。当我做了妈妈才发现,这种来自社会残酷竞争所带来的焦虑感是很需要我们去做自我管理,稍微松懈一点,就会把焦虑感传染给孩子。当爸爸妈妈过于强调学习很重要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屈从权威导致的屈辱感,到了青春叛逆期,潜意识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

第六,有的孩子在学习时,特别希望大人陪,孩子总是希望大人陪,反映的是早年关系有问题。父母可以陪,关键是看怎么陪,父母不要刻意的去陪,要让陪伴发生和进行的自然而然。我早前接触过一位妈妈,她儿子在一所高中上学,当时孩子也是非常厌学,到了后来直接退学,休学在家备考。我后来给这个妈妈提了一个建议,给她拉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让她照着这个书单去买书,当孩子学习时,就自动在旁边看书,不要跟他聊天,也不要鼓励或是打压,什么都不要说,沉默的陪伴。然后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从连三本都考不上,到最后考上了一个一本的大学。

第七,爸爸妈妈认为孩子是需要监督的,其实这是父母的自恋。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监督,而是陪伴。父母认为孩子需要监督,表达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攻击。当孩子被爸爸妈妈攻击了,潜意识一定会反击,弄点什么事出来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的情感模式不改变,子女只会复制出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发展出其他没有经历过的其他更好的模式。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到爸爸妈妈身上来。我们不去觉察这一部分的自恋,不去做自我的改变,孩子是没有办法从病态当中走出来的。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问题的家长,一切都要从家长自身出发。

第八,人类的潜意识是追求快乐的,本能上也会向社会主流方向发展,我们会希望更有责任,会学习,同时我们也会有享受的惰性。如果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太过了,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就没有耐受力,因为在生命早期,不需要费力,他什么都得到了。所以当他长大之后,对于学习是没有兴趣,是讨厌的。

孩子厌学是讨厌学习还是讨厌学校呢?如果是讨厌学校,可能也会涉及到他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比如在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顺畅,讨厌某个学科的老师,因为和老师的关系是潜意识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可能是把对爸爸妈妈的恐惧投射到了某个学科的老师身上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