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小六。
上周发了健身100天上篇,大家都惊呼变化太大了,怎么做到的?
看了今天的头图,应该已经明白了吧,喝过的奶茶都是要还回来的……
为了帮更多人达成目标,找回人生掌控感,在上篇的文章中,我使用了一个火箭模型来讲解我健身100天的的经验方法:运用“信念”和“微习惯”,可以上手去做。
那怎么才能持续做到不放弃,并且能做得越来越好呢?
这就需要额外的两个火箭助推器:
◆ 目标达成助推器
◆ 知识管理助推器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解目标达成助推器,希望对你有帮助~
1
每个人都有想到就能做到,并且能做好的心愿吧?
但是想法很好,心口不一,半途而废却是我们很多的痛点。
关于如何达成目标,我画了一个地图:
这张地图包含4个要素:
◆ 现在
◆ 未来
◆ 现在和未来的差距
◆ 要经历的路线
比如拿我的健身计划来举例:
◆现在:如图所示(减肥开始前)
◆未来:要么成为彭于晏,要么成为李现!
◆差距:要减10公斤,体脂要降10%
◆路线:毕竟我和我的腹肌34年没有见过了,我先试100天,再看。
接下来,为了让你也能更好地使用这张地图,我们把它拆解一下,逐个来讲解。
2
** 现状 **
就像学习理财,会让你先记录一段自己的金钱开销;学习时间管理,会让你先记录一段自己的时间开销一样。
健身的时候,你先知道现状。很多人就会有一种盲目的目标设定。比如网上很多健身视频都会有一个惊悚的标题,比如“只要做这几个动作,就能有马甲线!”
视频中做示范的人一定身材很好,所以会给你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也可以。
其实,你错了。
这些标题只不过是新媒体小编起标题的常规手法,为了吸引你点击而已。
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的(也坚持不了那么久),因为每个人的现状是不一样的。
起跑线不一样,当然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不一样的。
怎么搞清楚自己的现状呢?
拿健身来说,有2个方式:
◆ 买一个体脂称进数据测量,我推荐小米的体脂称,109元就可以搞定;
◆ 进行对照观察,比如你想减脂,下面的图中就是不同体脂率的身材表格,很简单就能看清楚自己现在在哪个格子。
比如我的100天健身开始前,我是最下面那排,李现在第一排··· ···
我就清楚,100天是不太可能的,100天爬一个格子还行。
3
** 目标 **
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呢?
首先得分清楚目标有两种:项目型目标和习惯型目标。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项目是有固定截止期限的,习惯没有。
但是这两者都要遵循SMART的原则。
SMART原则是目标设定的黄金铁律了:
◆明确:越具体越好,比如我要用100天挑战瘦10斤。
◆可衡量:怎么衡量你在靠近目标,体脂称或者肉眼观察。
◆可行性:可行性是一个自己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这事儿对你来说难度大不大,比如你根本没有跑过马拉松,一上来就上全程马拉松就比较悬;你过去一年就读了几本书,现在你要一年读200本,我会建议你降低难度,30-50本更靠谱。
◆时限性:就是这个挑战得有一个时间节点,比如7天,30天,100天。
◆相关性:这个目标得和你的生活相关,得符合你的价值观。比如我健身这件事,就是因为如果我再胖下去,我的艺人生涯就会毁掉了。越是过气的阶段,越要自律。
但是,SMART是完美的吗?
显然不是,不然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我们按照SMART指定计划却还是经常做不到的原因了。
SMART的理念很好,但是它的前提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可以很理智的去制定计划并且执行。
近几年的大脑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我们的大脑是不理性的,在行为改变上,我们需要感性和理性配合一起,才有机会让自己行动。
所以在迈克尔·海亚特的《规划最好的一年》书中,他把SMART原则做了一个修订,变成了SMARTER。
新增的2个要素都是偏感性的,它们是:
◆风险性:我们喜欢有一点挑战的目标。
比如对于我来说,如果只是减脂,那没什么什么了不起啊,大家都在做啊,但是6块腹肌对我就是一个挑战了,会激起我的战斗欲:要么6块腹肌,要么证明自己不行啊!
再比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去参加马拉松挑战,今年斯巴达挑战赛也进入了中国,其实参加这些活动也是一种自我挑战的行为。
◆** 激励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给自己激励。
比如健身一小时拍照10分钟,我就觉得挺好的,因为一张帅气的摆拍也是一种激励。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运动啊,我既然做到了,那就值得奖励。
4
** 差距 **
从小肚腩到6块腹肌,这是一个鸿沟。
怎么跨越呢?
直接冲到健身房,练到哪天算哪天?肯定不行!
因为我们的意志力和精力根本不会帮助我们持续长跑那么久。
所以我需要把差距进行划分拆解。
怎么拆解呢?我的方法就是行动之前,手里要有一份地图。
我称之为“地图思维”。
这个地图会告诉我们,我们会经历什么阶段,会面临什么问题,需要挑战什么。
比如我的健身100天地图,最开始就是通过阅读找到的。
○ 健身就是三要素:吃,练,休息。
○ 吃:就是关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的摄入··· ···
○ 练:肩是衣架子,胸是铠甲,背决定身材是否挺拔,腿决定下盘,腰腹是核心区··· ···
有了这样的地图,我就知道要看到6块腹肌,不止是练习腹部的问题,而是全局整个身体系统都要调整过来,比如体脂要在男性10%腹肌才会清晰可见,怎么才能将体脂降到10%呢?——吃、练、睡都要去设定计划。
◆ 关于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根据体重计算摄入量
◆ 关于练,每天练一个局部,并且每两周增加2.5公斤的负重
◆ 关于睡,11点开始睡觉,最迟12点必须关灯。
你看,原本的差距是:从小肚腩到6几块腹肌。
经过我们的拆解,就变成一个一个行动清单了。
当然,如果你发现这个拆解好像太烧脑,不太能够清晰成具体的清单,说明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太大了,可以适当降低目标。
还是那句话,做到比做好更重要。
5
** 路径 **
了解了现状,清晰了目标,也把差距拆解成了决定行动清单,是不是一切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
根据我的经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死在路上,而不是死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
有5个要素是你在行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
◆ 提醒:让自己经常意识到自己要去做。
◆ 障碍:我们的大脑擅长找借口,让我们放弃。
◆ 激励:越是难,越是不想做,越要持续激励。
◆ 同伴:一群人可以走很远。
◆ 环境:屏蔽和远离影响自己的环境。
** ①提醒 **
如何让自己时刻意识到去锻炼呢?
我的方法是尽可能多设置提醒。
**○ **手机屏保改成了完美腹肌的模特照片(好几次被女生误解成基佬😭);
○ 手机设置早晚运动闹铃;
○ 把运动鞋放在门口。
** ②障碍 **
我们有无数个借口和理由中途退出。
我经过100天,慢慢总结出了我自己逃跑的套路:
○ 出差不方便啊——那就拿条浴巾铺在地上完成一套HIIT!
○ 回家妈妈做了很多好吃的啊——可以吃!但把瑜伽垫带上,少吃米饭!
○ 下雨天不好去健身房啊——家里有哑铃和杠铃,不妨碍你!
○ 上完课很想吃宵夜啊——好啊,吃完第二天早上体脂称上看下数据变化,能接受你放开吃;
○ 有朋友请吃饭啊——约可以点沙拉的餐厅。
和自己的战斗,真的其乐无穷啊!
设置自己的“如果——那么就”预案,是清理障碍的好办法。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回到微习惯的部分,使用“一个俯卧撑策略”,先做到再做好。
** ③激励 **
前面介绍过了,不再赘述。
** ④同伴 **
在朋友圈,找到那些在健身的人,给他们贴上标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都是社会动物,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和跟随。
经过这100天,我慢慢找到一群在坚持健身的朋友。我在被他们影响,也在影响我身边更多的朋友。
** ⑤环境 **
行为心理学有一个具身认知的概念,说的是我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行为的改变。
比如我,虽然家里有一座小型图书馆,很方便查资料,但是我每次工作,还是会选择带几本书,滚出家,去星巴克工作。
让自己持续行动,找到行动的环境很重要。
每次去健身房,当我被自己虐哭的时候,我看到身边有六七个人还在坚持,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他们都可以你不行?!
给老子爬起来继续!
今天我结合我自己的健身经历,把目标达成这个助推系统讲解了一遍:
◆现状:测量和对比观察。
◆目标:项目还是习惯。
◆** 差距:**拿到地图,设定阶段,目标,或者降低预期。
◆路径:提醒,障碍预案,激励,同伴,环境。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
就像我的腹肌,我每天都在等它,有时候真的急死人。
但是改变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啊,坚持100天去尝试,你会发现很多信念被颠覆。
不用——也能——
只要——就可以——
快速见效——7天21天就能——
那些求快求速成的吆喝声你慢慢听不到了;
取而代之,是你能感觉到持续行动带来的源源不断涌上来的内在力量。
关于“目标达成”我们就讲到这里。
最后推荐两本目标达成的新书给大家:
◆ 海蒂·霍尔沃森的《如何达成目标》
◆迈克尔·海亚特的《规划最好的一年》
值得提醒的是:任何实用性的书籍都不能解决你的现实的问题,行动才会。
把知识变成行动,让海量的信息成为我们的行动燃料,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找机会再跟你们聊聊知识管理助推器,帮助大家更好行动,一起加油呀!
做阅读实践派,我是彭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