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计划“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第二次研讨活动总结
小渡 甄 捧
2020年12月5日下午,我们的第二次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有一位组员请假,因录播室有老师占用,我们将活动地点临时改为二楼北办公室。
我和伙伴们重温了活动设置,我对上次活动后的一周做了回顾。有的伙伴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读书活动,有的伙伴在“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群里分享读书的感受。
之后我们走入第2次活动――青少年案例演示与练习。首先我们了解了目标,每个组员用一句话分享一周的思考和总结,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家长开始有意识地陪伴孩子,有的家长更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的家长开始调整自己,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也有的家长刚意识到要好好读书……
接着,技术体验环节两位家长主动报名参与了“角色扮演和演练”。一位扮演遇到问题而焦虑的妈妈,一位扮演咨询师,其他人围观。之后,两位扮演者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感受,围观者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
我对“角色扮演和演练”进行了总结,并自然地引入绘制“亲子关系图”这个技术。伙伴们很快画起来,同时我播放了轻音乐。大家都投入地画着,有的用水彩笔涂上颜色,画完后在图的后面为这个图讲述一个故事。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邀请了一位组员分享,之后两两一组进行了分享表达。
活动的结束我做总结,布置作业并和伙伴们拍照。
回顾整个过程,我有以下反思:
活动前要把听韦老师督导,看书中相应内容,精心制作PPT结合起来。每一步都要做好准备,韦老师的督导从宏观上给出设计方案。虽说每个环节韦老师都解说了,可是还需要我自己好好思索设计的意图。怎样做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这些是要反复思考的。《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书中的第5章“青少年案例分享”要重点看,因为第二次活动以此为主题。关于PPT,我要根据流程的设置去制作内容,整个PPT的风格要统一,要美观、简洁。活动前的工作,做细做充分,用时才不会慌张。
这次活动地点的更换是我没有料到的。因为中午12:00多我和女儿去学校录播室布置了会场,张贴横幅,摆好桌椅,清洁地面,放好水彩笔,纸巾等。没想到一个小时后再回来,已有同事用上了。我们去哪里呢?教室单人单桌氛围不对,小会议室没取暖设备太冷,最后去了我们办公室。只能说退而求其次吧,伙伴们很快围坐下来。因为桌与桌之间有玻璃相隔,又是面对面,对于带领者来说不容易看到组员。另外,办公室用电脑播放PPT,效果要差一些,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场地设置的重要性。
在绘制“亲子关系图”技术体验环节,有的伙伴一开始不能投入进去,说不知道怎么画也不会画。我告诉她们可以闭眼想象这个画面再画出来,我们不是绘画比赛,只要按想象的画就可以了。接着我播放了轻音乐,我看到大家慢慢进入状态,我意识到音乐的带入作用,真的很神奇。
在时间的把控上,我还是感觉有需要成长的空间。“一句话分享”,本以为10来分钟就会结束,没想到用时近40分钟,以至于后面的“亲子关系图”没有邀请更多伙伴分享。活动中我总碍于面子不愿打断成员的分享,却正因为此场动力受到影响,这是我需要调整改进的点。
第二次活动韦老师适当放手,让我有机会开始探索。就如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提升自己。感谢韦老师对我们的网上带领,我慢慢有了带团体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