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父爱如山”这个词就盘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何几乎所有表达父爱的词汇,只有“如山”这一刻板印象呢?
山,厚重,高大。伫立却不流动。
先生出差在外,每天都跟我们视频电话,问及菜菜,句式如下:菜菜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菜菜英语学的怎么样啊?
这是一个典型的闭式问题,菜菜要么不回答,继续自己沉浸的世界里,要么说一个他自己正在做的事。
这或许是大多数中国父亲的沟通场景。有爱啊,只是不太流畅。
昨天老师讲这个笑话:幼儿园的时候,父母跟孩子的说的最多的是,吃饱了吗?冷不冷?上小学后,父母跟孩子说的最多的是,吃饱了吗?冷不冷?学的怎么样啊?上中学的时候呢?吃饱了吗?冷不冷?学的怎么样?一直到大学,甚至孩子成家之后,还是吃饱了吗?冷不冷?(我妈至今还是这个句式)
马上就是国庆长假,很多远在外地的子女会回家,和父母相处,几乎都逃不过“吃,冷”话题。真的是不需要沟通?还是“”我说了你不懂,或者怕你担心不说”。
先生出差在西北多,当地的饮食,风土人情和家乡有很多不同,比如,草原,牛羊成群,连绵大山,大漠,生活三餐材料,口味,都是分享内容…
但是,很多人会分不清分享是什么?尤其是中国直男父亲。很多人把分享理解成了“结果汇报”。所谓分享,就是把我的目光所及与感知的东西,向你开放。
分享不需要提供“”正确性”。
分享是提供链接和无穷可能性。
比如,先生出差后与孩子的沟通,完全可以是某个当地小吃,建筑,天气,包括自己的情绪,听来的故事…
所谓关系,不就是各种连接因素吗?让关系更为牢固的方式就是多样化的连接因素。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客户关系…一切的关系都是建立与发展更多的连接因素。
直男父亲大多数会遭遇与子女的代沟问题,这与父亲所提供的爱的表征有着莫大的关联。比如,大部分父亲承担了家庭经济供给支柱角色,或许,因为这种角色确实所需要耗费父亲更多的时间,比如,外地工作的父亲就是典型。
与孩子陪伴时间少,且对亲子沟通存在盲区,因而连接因素太少,而彼此对身份期待的天然性并不因此减少,所以产生冲突更多。父亲的角色被简化为ATM机,这就是很多,子女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父母金钱勒索越多的根本,本质上,金钱勒索是一种潜在情感缺失的补偿机制。
所以,让父亲角色认知转变是父爱流动的第一部。有道是,你的时间在那里,你的未来就在那里。这句话同样适用情感关系。直男父亲要重新学习时间分配,对于子女,要分配足够多的关注与分享时间,主动制造连接因素:关心孩子的关注点,并努力让孩子对父亲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更多了解。
愿父爱不再如山,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