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开始日更,是为了坚持每天记录当天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同时对外输出,打造学习闭环。它可能会有点像意识流日记,不过少了一些私密性,增加了一些来自被公共和社群监督的责任感。
尽管现在我还没想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心里还是有很多怀疑。不过最起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吧。最近越来越意识到做学习轨迹记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
为什么要做学习record?呈现学习的过程,成长型思维,以及输出倒逼输入,缩短反馈周期增加正反馈,通过社群监督,凸显能力打造个人品牌……这些都是我目前能想到的。
那么具体的record可以是怎样的形式呢?
我也有意识地观察到更多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写个人公众号,在豆瓣上标记自己读过的书,每天写便签日记发朋友圈、开通个人知识星球、参加小打卡活动、写知乎回答……等等。哪一种更适合我呢?当下我认为以终为始,哪一种最后的呈现效果更好,过程中的反馈是否合适,能不能保证输出的质量和频率都是非常重要的,重点是公开你的学习轨迹以及整体过程中的经验、思考和收获。
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包括:1.担心输出的内容不够好,没有人来读。2.担心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比如写作水平差,读书少,思考不够深入,逻辑不清晰等等。
实际上第一点,一开始写的不够好很正常,需要不断调整和成长,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逻辑,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造就流畅的写作,这是无法逃避的事情。另外是考虑到写下来本身对自己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任何行动,都是开始产生震荡,或许哪怕有一个人读到并且产生了共鸣,就代表我们的发声是可以得到回应的。
暴露自己的弱点,更是让自己成长的好机会,否则一直闭门造车,任何时候指望一出门就直接成为大师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比如学英语不张口也就不出丑不犯错,可是几十年见到人结结巴巴一句话都说不顺畅。所以不用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不过可以适当地控制在自己不至于感到非常尴尬和恐慌的程度,在早期保护好这棵稚嫩生长的幼苗。比如在开始时只是把文章发给自己亲密熟悉的朋友读,或者在小圈子内传播。
record到底要写什么内容呢?
可以把它当成作品集、日记本、复盘、个人盘点,只要主题围绕着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的需要以及行动反思计划收获,都可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和偏好。
那我当下初步的尝试就是在简书上写日记,坚持写7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低成本的尝试,并且有头有尾。门槛也并不高,同时还有可调整的空间。
实际上我坚持几乎每天写反思日记是从初中开始的,但是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低效的方式进行。我只是写在纸质日记本上,看似每天都有各种各样不小的收获和灵感,但还是很少转化成行动。所以公开表达是可以帮我加深那些思考,让他们不至于浅尝辄止。
今天在B站学习了尼尔盖曼的创意写作大师课的5/6/7小节,主题是关于“故事情节的展开”。盖曼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当代幻想小说家。在这一小节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你的故事需要让读者一直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最好让他们猜不到。第二是你需要清楚的故事人物们各自想要什么和他们需要什么,人物的动机、行动、情绪都来自于彼此之间想要的差异和冲突。除了这两点之外,灵感可能开始只是一两句对话,一个设定或者一个场景,但是作者需要深入地思考他到底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以此可以让故事更有深度。另一个给写小说新手的忠告是写你熟悉的事物,“let it out”,好的作家需要对读者完全打开自己,什么是让你感觉到有一种必须要说的冲动?那才更加值得写下来。
风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坚持表达之后,再回过头看自己积累起来的内容,会发现自然会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我想,这门课不仅仅对创意写作有用,对任何涉及到创作的艺术类工作(导演、舞蹈、绘画、作曲……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不倾向于边阅读边记笔记,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回忆和复习的方式,先看自己到底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而又忽略了哪些。发现自己并没有形成系统和有条理的记忆,有必要的话再通过复习去刻意地抓取有价值但被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能在第一遍就做到这些。
播客。最近和几位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也开始听bottle dream的小宇宙播客。发现了小宇宙这个平台。其实一开始对播客的印象就是和电台差不多 ,不过是把文字内容转换成音频了。现实中在阅读微信文章时会很希望可以有同期人声音频读出来,这样可以减轻眼睛压力,并且腾出手做别的事情,相比于文字阅读要求盯着屏幕要好很多。并且文字阅读也越来越让我感觉难以专注,因为太习惯跳行,接受的信息太零散不连贯。
得到App的音频课程可能就算一种播客。相比于电台的社交性和简单性,制作一期好的播客,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录音和剪辑设备,并且主播对于内容要做好非常充分的准备。即便是闲聊播客,也取决于聊天的几个人各自的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还有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所以播客的门槛和质量要比电台高很多。
所以高质量的播客往往由各行各业的大佬或者经过专业广播训练的人制作。
长期的播客节目的粉丝也是粘性比较强的 ,想想一下长期在耳边听着那几个人的声音,粉丝更容易把主播当成朋友。而播客相对于文字,更加多了一份亲近感和真实感,相对于视频又收听成本降低,更加能占用人们的碎片时间(比如坐公交车,做家务,排队或散步的时间)。
和泛音频节目的比较:喜马拉雅或者荔枝FM等平台也是以各种听书、相声、评书、访谈、电台等大量音频节目为主,不过播客属于小众文化,以博主作为内容产出主导,社交性更强,博主与粉丝可以建立更强的链接,富有互动感以及真人陪伴感。
最近大火的clubhouse或许可以看做是播客的直播群聊的一种。都是博主为主导,听众围观大佬听《锵锵三人行》的特点。不过区别是播客是有个人栏目和定期更新的精心准备和制作的产品。
或许在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媒体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够呈现出人类本身的情感的内容和媒介就显得尤为珍贵。
……零零散散写了这么多,这些大概是今天的收获和思考。希望这个小小的开始可以让我坚持记录和分享。暂时没时间来调整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