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饭”是这么做成的(海外版)

图文/sgasun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实,“社饭”最地道最原滋原味的称呼应该叫“傻饭”。我是为了外乡外省甚至外国读者易懂易理解而将之写成书面语“社饭”。

吃“社饭”是我的家乡湘西凤凰土乡苗寨所独有的习俗。“社饭”也是湘西独有的饮食文化。“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

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煮社饭的方法与一般饭不同。首先要到园边地角或山坡溪边采撷鲜嫩的社菜,一种野篙植物,把它洗净剁碎,在石板上或者竹簸箕里把苦水揉尽,然后放在锅里焙干,与切成碎颗的腊肉拌葫葱炒香。

其次,按三比一的方法,把三分之二的粘米煮到半熟,再把三分之一的糯米倒入锅内与粘米煮熟,然后把事先炒香的社菜放进锅里拌合均匀,盖上锅盖焖上半个钟头就可吃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种方式煮的社饭具有饭香、肉香、菜香三味。人们吃这种饭的时候,食欲大增,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吃到你大脑缺氧人发傻,故称傻饭。

尤以锅底金黄香脆渗透腊肉油的锅巴为妙,两片锅巴中间夹上大头菜酸粒或者其他酸菜,一口咬下去,那个香啊!现代人叫“爽死了”!

我们一口就咬回到童年了!

离家多年,几乎年年都做社饭。身在异域他乡的游子的“社饭”是这样做出来的:

1.年后从家乡带回来的以及朋友寄来的正宗带皮腊肉切丁。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吃社饭最好能伴着湘西酸菜吃。湘西人有名言:一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不稳的意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或者炒点豆芽。作醋炒最好。解腻。酸辣味,原因自不待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4. 湘西山野独有的胡葱在这里是找不到的,只好“家葱当野葱”。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野葱也好家葱也好,切丁最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6. 家乡带来的已经焙好的“社菜”。野蒿菜的一种。广东这种野生植物不难找,称艾叶。只是,要洗净揉搓剁碎,然后大火小火慢慢焙干,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没耐心的就别干这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7. 腊肉丁先下锅炒,肉丁里的油全部炒出,肉色透亮为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8. 下社菜末和腊肉一起焙炒。


图片发自简书App

9. 社菜末与腊肉相互渗透,香气四溢为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10. 三分之二多粘米洗净待下锅。


图片发自简书App

11. 三分之一少一点糯米洗净待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12. 直接用炒腊肉的大铁锅,大火烧水至沸腾。


图片发自简书App

13. 粘米先下锅煮。然后糯米下锅。


图片发自简书App

14. 时刻搅动,以免粘锅。水开即可开始沥出米汤。


图片发自简书App

15. 小时候常这样守在锅台边,等妈妈沥出的浓浓米汤,比牛奶好喝。


图片发自简书App

16. 不断翻动,使受热均匀。


图片发自简书App

17. 放入已经炒好的腊肉丁和社菜。


图片发自简书App

18. 充分搅拌均匀。这是一项技术加力气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19. 再放入胡葱或者香葱丁充分搅拌均匀。可放少许盐。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 这时候已经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了!但是,米还是半生半熟。


图片发自简书App

21. 将已经充分拌好的社饭堆成凸型,用筷子插出透气孔无数。


图片发自简书App

22. 文火慢煨,每一分钟转动一次,稍微倾斜,须专人守候。


图片发自简书App

23. 约20分钟后,开锅,米色金黄,社菜返青,腊肉透红。香气四溢,则饭好可放心出锅享用也。


图片发自简书App

24. 如能配以正宗湘西人家自制、或朋友寄来的自制香肠,佐以辣椒酱和美酒,则美不可言。可谓“天子呼来不上船”!

一点说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限制所以离开家乡烹制的社饭怎么都是已经改良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故曰:此版社饭烹制手法乃海外版!尤其适合那些有思乡情结的游子!特此说明!

(特别鸣谢凤凰好友----忠忠、老三夫妻为我家提供社饭重要原材料之一----腊肉和香肠!感谢家乡父老乡亲为我们提供现成社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