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深不见底的人心黑洞,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的那一丝恶意,你是否也曾察觉?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恶意》?”

有个高赞地回答说:《恶意》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出于说不清道不明,不知从何说起,却也无法终止的恶意,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

更让人觉得可怕的不是他杀害的人,是一直帮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彦,而是野野口修穷极最后的岁月也要抹黑日高邦彦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只是开始。

一、恶意的初现与隐藏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同学,长大后两人同为作家,日高邦彦明显比野野口修更具写作才能,两人再次相遇时,日高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而野野口修仍岌岌无名。

野野口修表面上和日高邦彦维持着朋友关系,日高还给野野口修提供很多帮助,并且给他推荐工作。然而野野口内心却怀着对日高邦彦深深的恶意,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阴谋去诋毁日高邦彦的名誉。

故事从一桩看似平常的谋杀案展开,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遇害,随着警察加贺恭一郎抽丝剥茧般的调查,真相似乎逐渐浮出水面,凶手就是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

在野野口修的手记中,他描述拜访日高邦彦当日的过程时,提到了日高邦彦毒杀邻居家猫的事。

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却实则是野野口修的精心布局,他通过这一描述,试图让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日高邦彦是个残忍的人。

凶手野野口修费尽心机地布局,甚至不惜自毁形象,编造出复杂的谎言,这一切的动机竟只是纯粹的“恶意”。

他对日高邦彦的嫉妒,那种毫无缘由却又深入骨髓的厌恶,驱使他犯下罪行,更妄图在死后也要彻底毁掉对方的名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一位犹太富商,为了让两个儿子能在乱世中求得生机,写了两封信,安排他们分头去投奔自己最为信赖的两位朋友。

其中一位是木材商,曾在关键时刻对犹太富商伸出过援手,而且至今犹太富商还欠着这位木材商一笔钱。

另一位则是银行家,犹太富商曾经对他鼎力相助,反倒是银行家欠了富商诸多的人情与钱财。按照犹太富商原本的安排,老大去投奔银行家,老二则去投奔木材商。兄弟俩出发后没多久,老二突然对哥哥说道:“我不能去木材商那儿呀,毕竟父亲欠他那么多钱,我怕他会告发我。

我觉得我应该去银行家那里,毕竟咱们父亲帮了银行家那么多呢!” 老大听了弟弟的话,没怎么细想,便和弟弟交换了信件,而后两人就此分道扬镳了。木材商在知晓老大的身份后,毫不犹豫地将他安全地送出了德国。

而投奔银行家的老二,自此便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杳无音信……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你帮助他,照顾他,提携他,处处为了他好,但是到头来,他却将你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像野野口修,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给予他帮助和信任,而他却在暗地里策划着对日高的谋杀和诋毁。

二、恶意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荀子云:人之初,性本恶。

《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就像故事中的那个银行家,尽管日高邦彦给予了他不计其数的帮助,而野野口修回报他的,却是满满的恶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

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却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它们平庸,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幸福,都是原罪。

不仅毁掉你日高邦彦的生命,还要摧毁你日高邦彦的人格。哪怕自己万劫不复!

当一个人的生命,甚至他的一切活着的构筑,都成为别人窥窃和污蔑的部分,这种恶意滋生的冷,胜过寒冬的冰雪。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台词:“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妒。”

在《恶意》中,野野口修的恶意不仅仅是因为嫉妒日高邦彦的才华和成功,还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扭曲。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失败,于是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了日高身上。这种恶意是如此的可怕,它可以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不可饶恕的罪行。

你不正当的愿望实现的代价是你所承受不了的。所以抛却莫须有的欲望,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哀莫大于心不死。然而,野野口修却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被自己的恶意所吞噬,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三、反转的是故事,还是人心

你看到的都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在小说中,野野口修一开始引导加贺警官认为,是日高邦彦将自己的作品占为己有并发表,逐渐成为畅销书作家,且后来以各种理由要挟自己完全成为他的影子写手。

而野野口后来身患绝症,不再愿意做这样的事,日高同意在出国之前完成最后一本代写,可后来却出尔反尔,野野口巨怒之下了结了日高。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加贺警官发现野野口前面的供述乃至提供的一些证据全不属实,野野口修捏造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源自他内心的恶意。

你永远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恨你—— 东野圭吾《恶意》。

故事中的多次反转,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复杂和不可捉摸。野野口修的恶意不仅仅是简单的嫉妒和怨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扭曲。

读完《恶意》,我们会意识到,原来人心的恶意竟能如此可怕,它可能潜藏在看似平常的人际关系之下,时刻准备着张牙舞爪地吞噬一切美好。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友善和和谐,还要警惕那些隐藏在心底的恶意。

《恶意》有着类似“农夫与蛇” 故事所传达的那种恩将仇报的意味,但又远比其更复杂深刻。 

四、人性之恶的可怕与警醒

世界上最不可直视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白夜行》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人性的深渊,你别直视它,因为它会将你吞噬。

在《恶意》中,野野口修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他的嫉妒和怨恨就像一条毒蛇,潜伏在他的内心深处,随时准备向他人发起攻击。

他不仅杀害了日高邦彦,还试图抹黑他的名誉,让他在死后也不得安宁。


《恶意》这部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

它让我们看到,恶意有时并非源于深仇大恨,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嫉妒、自卑、扭曲的心理。

这种无端的恶意,如同一颗毒瘤,在人的内心深处滋生、蔓延,最终可能会吞噬掉一个人的良知和理智,使其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因此而对人性感到绝望。

我们应该从《恶意》中吸取教训,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不要让嫉妒、怨恨等情绪蒙蔽自己的双眼,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就,用善良和宽容去对待他人。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恶意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伤害,但也不要以恶制恶,而是要用正义和智慧去化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守护好自己的内心。

愿你永远怀揣善意,一步一个脚印,且行且警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