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心路7:简单辨别好中医

1、药过十三,大夫不沾

这是中原一带流行的老话,指的是大夫开的药方如果超过十三味中药,医术水平就需要认真考察一下。

现在的大夫往往喜欢大处方,动辄就是三四十味药,有些确有疗效,也不知道具体那几味药起效的。

为什么在中原流行呢?这就要从医圣张仲景说起。

有学者进行过粗略统计。一是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的方剂的统计,平均每个方以3~7味中药者居多,每方10味药以上者为数不多,20味以上者仅一方。二是对最新版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统计,每方药味以4~8味者居多,15味以上者较少,20味以上者仅2方,且每方超过二十味者均为丸剂。

明医开方,有的放矢,一味药的加减都如高明的诗人一样字斟句酌。

图片发自简书App

2、态度一般,不太热情

明医往往因为病人多、所学所悟和常医有所不同,与患者解释多年,患者仍然坚持原来的想法。于是明医发现难以沟通后,转而只是告诉患者是什么病,能治,就不再过多解释了。

黑钱的医院,往往非常热情,服务周到,对疾病解释上接欧美最新研究成果下连祖国医学传统秘方,总之药到病除,活人无算。

3、明医相对于名医,头衔少得可怜

明医大多没有时间去做科研、写论文,参加各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考试。

所以相较于各类名医头衔少、资历浅,跟人介绍起来履历显得干巴巴的。

当然公立医院系统作为最大医疗资源汇聚地,必然会有明辨医理的明医存在,他们也许会有许多头衔,甚至被人尊称国医大师,或是头衔不多,私下里却在各类评选的名老中医的圈子里声名赫赫。

何谓明医,明辨阴阳,精通医理,出手往往一两付药就可见效,医案记载的效如桴鼓是也。

4、明医不是四诊合参

明医看病

⑴有的就喜欢把脉,你一句话也别说,说的太多太杂干扰判断。

⑵有的喜欢你说几句话后,简单问你几句话,直指疾病核心,快刀斩乱麻。

⑶有的只通过看气色、闻气味,就已经确定你的病情了,其他都是走形式。(第一种把脉人可能也会结合此种方法)

⑷详问病史,很多你平时不注意的点都会问到,关键点可能就藏在里面,此类医生称为症状医生,见是证用是方,如是而已。

5、很少藏方

有部分明医可能会有秘而不宣的方子,多为家传,方子不多,却有神效,后辈难以超越,只能秘藏。

绝大部分明医,方子随意给你,都是源自古书的经典方子,甚至药味和药量无一字之加减。因为在他们看来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诊断,和判断用那个方子的过程,此类医生如果自己开诊所多以较高的诊金区别于常医,或是通过在自家药房抓方拿药平衡诊金的低廉甚至免费。

6、治病手段简单多样

现在各种电针疗法、针刀、埋线等等新手段频出,称不上简单,不再讨论之列。

何谓简单,比如冬天来个病人腹胀很多天了,明医直接说去吃白萝卜吧,连个方子都吝啬开,把人打发走了。但是冬天的白萝卜就是厉害,通气之后腹胀自然而然消失了。俗语有云,十月萝卜小人参、冬食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或是只简单说了一个中成药,让你自己去买,即不收诊费,又不曾卖药。

事实上此条也可以称为:明医的医德。

以上6点不是明医的全部特征,确实是本人精选出来的判断方法,希望给您在医海中找寻明医提供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引子 公元1771年腊月初一。 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两个人,...
    沙漠里的海绵阅读 14,446评论 3 11
  • 推荐给各位科研工作者一本好书:writing science。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教写作的书,不是从写作的角度教你具体...
    石博士阅读 5,457评论 1 17
  • 参考文章:http://www.jianshu.com/p/5f8cdec48085http://www.void...
    半江瑟瑟阅读 946评论 0 0
  • 三月前旧文 以前读过小王子,不过是纯文字的电子版,没有插图,昨天心血来潮看了电影版,看到了之前没见过的插图。原来,...
    格竹阅读 280评论 0 0
  • 目录 王素君的男朋友李景仁送了她一顶紫色的帽子,她却不想戴。 他们相爱七年,相聚不超过七个月。这是她从美国回来后李...
    我三观超正的_贺霖阅读 458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