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旅游回国后的一周内,对于随处可见的垃圾筒,随手可以扔垃圾至筒的惬意感竟意外的不习惯。按理说,垃圾筒是中国文明进步的象征,成市街道、商场大厦、公共场所,垃圾筒的随处可见、即使是新农村建设后的中国乡镇村户,便民垃圾筒的分布率极高。要么连幼儿园小孩在学校学到的文月礼仪就有:不随手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卫生。让人不由得感慨:中国人民是极度文明的。
而在日本,公共场所是没有垃圾筒的。由于垃圾需分类,日本一般民众在家将垃圾分类、周一到周五按规定每日扔不同类型的垃圾。因此,公共场所极少设置垃圾筒,在外产生的垃圾是要带回家归类的后才能仍的。在日本旅游一周,公共场只见到过两个垃圾桶,却是只能是扔饮料瓶,更要命的是竟然分了三个筒,依次标明:塑料瓶、铝制易拉罐和纸制杯。可以想象每日把垃圾背回酒店的感受。
因此回国后,对于放肆的在公共场合使用垃圾筒这种便利感,甚是觉得幸福。之后却又陷进入深思:日本在用淘汰垃圾筒无声演绎文明时,我们却在用普及垃圾筒自豪的标榜文明,这种差异,足可对比出文明进程的步伐的距离。
同一样东西,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也精进的一种姿势。
上学时期,老师教给我们的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即是完成知识吸收消化的精进。或者是当下流行的"断舍离"风尚,也是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有商业运营模式兴起的"使用权比拥有权更重要"的理念,更是社会发展的精进。
不由得想起网上曾火的一篇文章说过:也许你如今追求的,正是别人抛弃的。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是永恒高维度的东西,也只有通过追随、拥有即而舍弃来明确自己的生存目标。
我们的妈妈辈,总喜欢在家里屯东西,屯吃的用的,屯金钱屯人情,我们理解那是物资紧缺年代带给他们习得性的匮乏感,即使到了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现在,仍然保留那时屯物思维习惯。我们都会如此吧,当没能拥有时,夲能的张开双手,拼命的抓紧和索取,尽可能把握和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情感,而真正拥有时,不再心虚不安,反而平心静气,看好前路、轻装上阵。
我写下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日后某天,我的心智可以成长到不再需要写文章来缕清思绪和寄托情怀,也许我就真切的生活在我所感悟和憧憬的状态里,像水流过空心竹子一般,自然和谐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