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

江淮大地的采茶季刚一落幕,端午便在枝头绿蝉的一声声吟唱中踏歌而来,不早不晚,正好初夏。

小时候的端午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不知道大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不知道粽子,不知道龙舟。端午节来临,就和村里几个人划着小盆(一种类似于小舟的水上交通工具),到牯牛背水库大坝埂头的商店里买一斤猪肉,回家摘地里新鲜的辣椒炒着,香喷喷的。

牯牛背水库是桐城市最大的水库,我老家就在边上,我是吃着牯牛背水库里的水长大的。水库四面环山,端午时节,群山葱茏,树木繁茂。我在堂姐的带领下上山挖一种叫“苍术”的药材,堂姐慧眼认识不少山上的宝贝,说那些宝贝採回家晒干能换钱。她一路上指着各种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介绍给我听:桔梗,百合,柴胡等等,她讲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我的眼睛不时地四处搜寻,一直期盼那种叫苍术的神秘植物早点进入视线。

堂姐说苍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叶子边缘如锯齿一样,有点扎手,高度与桔梗一般。挖回家的苍术去掉枝干留其根部,放入火盆,在锅洞里掏点火种盖住它,苍术受火种的热烤,就会燃升起一缕缕白色的烟雾,香香的,老人们说辟邪。不管是不是迷信,反正我很喜欢闻那味儿。

父亲早晨去菜地边上割回一大捆艾草,在大门头左右各插一根,还叫我送些给村里的隔壁邻墙。再剩下的晒干用袋子装起来留着,以后谁家姑娘媳妇儿们感冒了,拿点泡脚,泡两回感冒自然就好了,好神奇。男人们不能用,听说谁用了谁以后就会花心,感情不专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早饭过后,入赘邻村的小叔会让堂妹给我们送些米粑来,奶奶早早的站在场地上期盼着,嘴里嘟囔着:这个小跳跳死的,今早怎么还不来!小婶特别手巧,蒸得一手好粑,她用糖精和的米粉,做成一团团的放在粑叶子上,粑叶子用网状的竹器托着,放入铁锅,当竹器下面的水烧开沸腾,米粑的香味随着水汽袅袅上升,满屋蔓延。开锅的米粑松软可口,吃起来香甜惬意。

姑妈派表姐拎着鸡蛋糕和桐城米酒过来看奶奶,中午我们表兄妹在一起吃饭,相互逗趣,好吃的菜奶奶会多夹一点给表姐的,毕竟她是客人。饭桌上是不能有饭米粒丢的,谁丢的谁负责捡起来吃下,那年代的粮食比现在的米饭金贵。鸡蛋糕一般都在晚上聊天时吃,慢慢细品。

第一次尝粽子,那时我已经离家在郑州打工了。

端午节前夕,市场上早早的就有粽子在卖,品种繁多,包装各异。绿色的粽叶包裹着香甜的糯米,有肉,有枣,好像还有豆沙的,真的是五花八门。

一根细线缠绕住三角形的粽子叶,你不用心急,慢慢的解和急速的解都一样,糯米的香味跑不了,思乡的情结跑不了,那紧紧包裹的是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郑州人也插艾束,插在大门上头,左右各一根,也说是辟邪。关于端午插艾束,有位河南同事给我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与敌征战,所到之处血流成河,鸡犬不留,老百姓闻风而逃。路上将军遇见一妇人带着两个小孩,背着大的,牵着小的,踉踉跄跄地往前逃命。

将军很是纳闷,责问妇人为何偏心,妇人说,背上大孩子是他丈夫战友的儿子,丈夫和战友都战死在疆场,小的是她自己的儿子,她不能让战友绝了后,所以只能让自己亲生的受点苦,她乞求将军不要伤害那个大孩子。

将军听完似乎有些感触,他随手割下路边的一株艾草递给那妇人,并嘱咐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将艾草插在门上,军队只要看见艾草就不会伤害她们了。

妇人千恩万谢,回家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村里人,村里人于是纷纷效仿,军队果然也没有伤害那个村子。时值端午,从此这个习俗便被延续下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龙舟我是在广州看见的,2010年端午前夕,我们在广州烟厂安装设备,当时租住在荔湾区南漖村。村子西头是珠江分支出来的一条人工河,河面有十几米宽,深约三米多,河水是从珠江引进来的,比较浑浊。

一天清晨,我正在出租屋里看电视,突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竹噼里啪啦声。

由于好奇,我快速出门往村西河边跑,因为喧天的锣鼓声是从河的方向传来。穿过窄窄的弄堂,听到不时的有人在喝彩,更看到好多人围在河两岸。

到了!眼前顿时一亮!平时浅浅的人工河灌满了水,两只狭长的龙舟披红挂彩,舟头有一面大旗迎风飘舞,舟上二三十人,都是壮汉,真的锣鼓喧天,群情激扬。河的两岸都是鞭炮纸屑,红彤彤的喜庆铺了一地。

岸边随处可见百年的参天古榕树,树干粗壮需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虬枝繁茂,冠盖如荫。

龙舟上的人们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奋力挥桨,舟头的汉子光着膀子摇旗呐喊,岸上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龙舟到处爆竹声声。我也深深地被这壮观的场面所感染,随着他们的欢呼而欢呼,跟着他们的呐喊而呐喊。

听他们说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传承民族文化,每年端午的广州都举行划龙舟竞赛活动,这里是他们在赛前演练,很拼命的。我也很想去看看他们的龙舟竞赛,亲眼一睹节日的狂欢,可惜工作在身身不由己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所有的节日都是在传承一种意义:不忘过去,祝福未来!

祝大家端午安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05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2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79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85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9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89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0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4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1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4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5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而我却远在浙东的一座城市,虽然离老家-中部的一个小山村不是特别...
    北山之下阅读 602评论 1 5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说起端午,我们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屈原这位爱国功臣。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最初是中国...
    艾力儿阅读 2,124评论 2 3
  • 昨夜夜龙船上,朋友上传了一张来自江南的龙舟游船,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一时间让我想起了夜游秦淮河...
    邊思文阅读 240评论 0 1
  • 快端午节了,想起了一些小时候的事。 包粽子 我妈不会包粽子。按理说,我妈算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擀面皮、包饺子在邻居里...
    好生菜_春藤家长学院阅读 289评论 0 0
  • 临近端午,随着街头行人提着粽子走亲串戚的增多和一束束粽叶的清香,让人们将快节奏的脚步稍稍放慢,细细品味端午节...
    来喜wzf阅读 431评论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