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的采茶季刚一落幕,端午便在枝头绿蝉的一声声吟唱中踏歌而来,不早不晚,正好初夏。
小时候的端午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不知道大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不知道粽子,不知道龙舟。端午节来临,就和村里几个人划着小盆(一种类似于小舟的水上交通工具),到牯牛背水库大坝埂头的商店里买一斤猪肉,回家摘地里新鲜的辣椒炒着,香喷喷的。
牯牛背水库是桐城市最大的水库,我老家就在边上,我是吃着牯牛背水库里的水长大的。水库四面环山,端午时节,群山葱茏,树木繁茂。我在堂姐的带领下上山挖一种叫“苍术”的药材,堂姐慧眼认识不少山上的宝贝,说那些宝贝採回家晒干能换钱。她一路上指着各种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介绍给我听:桔梗,百合,柴胡等等,她讲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我的眼睛不时地四处搜寻,一直期盼那种叫苍术的神秘植物早点进入视线。
堂姐说苍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叶子边缘如锯齿一样,有点扎手,高度与桔梗一般。挖回家的苍术去掉枝干留其根部,放入火盆,在锅洞里掏点火种盖住它,苍术受火种的热烤,就会燃升起一缕缕白色的烟雾,香香的,老人们说辟邪。不管是不是迷信,反正我很喜欢闻那味儿。
父亲早晨去菜地边上割回一大捆艾草,在大门头左右各插一根,还叫我送些给村里的隔壁邻墙。再剩下的晒干用袋子装起来留着,以后谁家姑娘媳妇儿们感冒了,拿点泡脚,泡两回感冒自然就好了,好神奇。男人们不能用,听说谁用了谁以后就会花心,感情不专一。
早饭过后,入赘邻村的小叔会让堂妹给我们送些米粑来,奶奶早早的站在场地上期盼着,嘴里嘟囔着:这个小跳跳死的,今早怎么还不来!小婶特别手巧,蒸得一手好粑,她用糖精和的米粉,做成一团团的放在粑叶子上,粑叶子用网状的竹器托着,放入铁锅,当竹器下面的水烧开沸腾,米粑的香味随着水汽袅袅上升,满屋蔓延。开锅的米粑松软可口,吃起来香甜惬意。
姑妈派表姐拎着鸡蛋糕和桐城米酒过来看奶奶,中午我们表兄妹在一起吃饭,相互逗趣,好吃的菜奶奶会多夹一点给表姐的,毕竟她是客人。饭桌上是不能有饭米粒丢的,谁丢的谁负责捡起来吃下,那年代的粮食比现在的米饭金贵。鸡蛋糕一般都在晚上聊天时吃,慢慢细品。
第一次尝粽子,那时我已经离家在郑州打工了。
端午节前夕,市场上早早的就有粽子在卖,品种繁多,包装各异。绿色的粽叶包裹着香甜的糯米,有肉,有枣,好像还有豆沙的,真的是五花八门。
一根细线缠绕住三角形的粽子叶,你不用心急,慢慢的解和急速的解都一样,糯米的香味跑不了,思乡的情结跑不了,那紧紧包裹的是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郑州人也插艾束,插在大门上头,左右各一根,也说是辟邪。关于端午插艾束,有位河南同事给我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与敌征战,所到之处血流成河,鸡犬不留,老百姓闻风而逃。路上将军遇见一妇人带着两个小孩,背着大的,牵着小的,踉踉跄跄地往前逃命。
将军很是纳闷,责问妇人为何偏心,妇人说,背上大孩子是他丈夫战友的儿子,丈夫和战友都战死在疆场,小的是她自己的儿子,她不能让战友绝了后,所以只能让自己亲生的受点苦,她乞求将军不要伤害那个大孩子。
将军听完似乎有些感触,他随手割下路边的一株艾草递给那妇人,并嘱咐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将艾草插在门上,军队只要看见艾草就不会伤害她们了。
妇人千恩万谢,回家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村里人,村里人于是纷纷效仿,军队果然也没有伤害那个村子。时值端午,从此这个习俗便被延续下来。
龙舟我是在广州看见的,2010年端午前夕,我们在广州烟厂安装设备,当时租住在荔湾区南漖村。村子西头是珠江分支出来的一条人工河,河面有十几米宽,深约三米多,河水是从珠江引进来的,比较浑浊。
一天清晨,我正在出租屋里看电视,突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竹噼里啪啦声。
由于好奇,我快速出门往村西河边跑,因为喧天的锣鼓声是从河的方向传来。穿过窄窄的弄堂,听到不时的有人在喝彩,更看到好多人围在河两岸。
到了!眼前顿时一亮!平时浅浅的人工河灌满了水,两只狭长的龙舟披红挂彩,舟头有一面大旗迎风飘舞,舟上二三十人,都是壮汉,真的锣鼓喧天,群情激扬。河的两岸都是鞭炮纸屑,红彤彤的喜庆铺了一地。
岸边随处可见百年的参天古榕树,树干粗壮需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虬枝繁茂,冠盖如荫。
龙舟上的人们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奋力挥桨,舟头的汉子光着膀子摇旗呐喊,岸上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龙舟到处爆竹声声。我也深深地被这壮观的场面所感染,随着他们的欢呼而欢呼,跟着他们的呐喊而呐喊。
听他们说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传承民族文化,每年端午的广州都举行划龙舟竞赛活动,这里是他们在赛前演练,很拼命的。我也很想去看看他们的龙舟竞赛,亲眼一睹节日的狂欢,可惜工作在身身不由己啊!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所有的节日都是在传承一种意义:不忘过去,祝福未来!
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