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WU-week4深层神经网络

1. 引言

由浅到深的神经网络。


由浅到深的神经网络示意图

在实际应用中,是无法事先知道神经网络需要几层的,可以将层数当作超参数,通过交叉验证来确定需要几层。

  • 符号标法与之前相同,不同的是多了一个表示层数的符号L。如下图。
    深(四)层神经网络及符号示意图

2. 正向传播

2.1 一个样本

与单隐层类似,可以得到如下的前向传播公式

\begin{array}{l}{z^{[1]}=W^{[1]} a^{[0]}+b^{[1]}} \\ {a^{[1]}=g^{[1]}\left(z^{[1]}\right)} \\ {z^{[2]}=W^{[2]} a^{[1]}+b^{[2]}} \\ {a^{[2]}=g^{[2]}(z^{[2]})} \\ ...... \\ {z^{[4]}=W^{[4]} a^{[3]}+b^{[4]}} \\ {a^{[4]}=g^{[4]}(z^{[4]})} \end{array}

2.2 m个样本的训练集

\begin{array}{l}{Z^{[1]}=W^{[1]} A^{[0]}+b^{[1]}} \\ {A^{[1]}=g^{[1]}\left(Z^{[1]}\right)} \\ {Z^{[2]}=W^{[2]} A^{[1]}+b^{[2]}} \\ {A^{[2]}=g^{[2]}(Z^{[2]})} \\ ...... \\ {Z^{[4]}=W^{[4]} A^{[3]}+b^{[4]}} \\ {a^{[4]}=g^{[4]}(z^{[4]})} \end{array}
所以无论是单样本还是训练集,都可以写成:

for i=1 to m:
\begin{array}{l}{Z^{[i]}=W^{[i]} A^{[i-1]}+b^{[i]}} \\ {A^{[i]}=g^{[i]}\left(Z^{[i]}\right)} i\end{array}

2.3 矩阵维数检查

  • \color {red} {Tips}: 要Debug程序,就要仔细系统的思考矩阵的维数!!!
  • 在向量化过程不会改变维数的参数是W,b.
    W^{[i]}的维数是(n^{[i]},n^{[i-1]})b^{[i]}的维数是(b^{[i]},1)。函数的导数与函数有相同的维数,所以\mathrm{d}W^{[i]}的维数与 W^{[i]}的维数相同也是(n^{[i]},n^{[i-1]})。所以\mathrm{d}b^{[i]}的维数与 b^{[i]}的维数相同也是(n^{[i]},1)。该维数在多个样本的向量化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即与样本个数无关。
  • 在向量化过程会改变维数的参数是z,a,x
    一个样本时,z的维数是(n^{[1]},1)x的维数是(n^{[0]},1)a的维数是(n^{[1]},1)m个样本向量化之后变成了,Z^{[i]}的维数是(n^{[i]},m)X的维数是(n^{[0]},m)A^{[i]}的维数是(n^{[i]},m)。同理,\mathrm{d}Z^{[i]},\mathrm{d}A^{[i]}的维数也是(n^{[i]},m)

3. 为什么使用深层表示

  • 神经网络可以不大(小或者不大指的是隐藏单元的数量,即每层的单元数),但得有深度,得有比较多的隐藏层。
  • 以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为例,深度神经网络先识别简单特征,然后组合起来识别较复杂的特征,由简单到复杂。
  • 神经网络有效的另一种说法,与电路元件依靠不同的逻辑门计算函数相似,如果不用多个隐层,那么单元数就会呈指数增长。如下图所示,左侧只需要O(log(n))个隐层,右侧需要O(2^{n})2^{n-1}个隐藏单元。
    隐层数与节点数示意图
  • 深度学习其实就是多隐层神经网络,是一种名称的再包装。
  • 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必要一上来就用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将隐层数看作是超参数,从Logistic回归开始,到一到二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慢慢调整,找到最佳效果。虽然不能否认的是很多问题确实是多隐层神经网络的效果更好。

4. 搭建深层神经网络

如下图所示的神经网络,第l层需要的计算有:

示意神经网络

  • 前向传播
    • 输入:a^{[l-1]}
    • 输出a^{[l]}
    • 计算过程:
      \begin{array}{l}{z^{[l]}=w^{[l]} a^{[l-1]}+b^{[l]}} \\ {a^{[l]}=g^{[l]}\left(z^{[l]}\right)} \end{array}
    • 缓存:z^{[l]},w^{[l]},b^{[l]}
  • 后向传播
    • 输入:\mathrm{d}a^{[l]}
    • 输出:\mathrm{d}a^{[l-1]}
    • 计算过程:为了简便说明,只给出相邻的两步计算公式,以看清楚计算过程
      根据公式
      \begin{array}{l}{z^{[l]}=w^{[l]} a^{[l-1]}+b^{[l]}} \\ {a^{[l]}=g^{[l]}\left(z^{[l]}\right)} \\{z^{[l-1]}=w^{[l]-1} a^{[l-2]}+b^{[l-1]}} \\ {a^{[l-1]}=g^{[l-1]}\left(z^{[l-1]}\right)} \end{array}
      不妨假设a^{[l]}就是输出\hat{y},则有损失函数{L(a^{[l]},y)},从而可以得到\mathrm{d}a^{[l]},由第l步的迭代公式,可以计算\mathrm{d}z^{[l]},进而计算\mathrm{d}w^{[l]},\mathrm{d}b^{[l]},并可看出,每一步如果像计算导数,都得先有对a的导数\mathrm{d}a^{[l-1]} = \mathrm{d}z^{[l]} \bullet w^{[l] T},再进入第l-1步迭代,依次前推。
    • 缓存:\mathrm{d}w^{[l]},\mathrm{d}b^{[l]}
      即如下图所示
      第l层的计算示意图

      整个神经网络的计算如下图:
      神经网络一个梯度下降的计算示意图
  • 前向与后向传播的计算公式:
    • 前向传播
      \begin{aligned} Z^{[1]} &=W^{[1]} X+b^{[1]} \\ A^{[1]} &=g^{[1]}\left(Z^{[1]}\right) \\ Z^{[2]} &=W^{[2]} A^{[1]}+b^{[2]} \\ A^{[2]} &=g^{[2]}\left(Z^{[2]}\right) \\ .\\ . \\. \\ A^{[L]} &=g^{[L]}\left(Z^{[L]}\right)=\hat{Y} \end{aligned}
    • 后向传播
      \begin{array}{l}{d Z^{[L]}=d A^{[L]} \bullet g^{[L] '}(z^{[L ]})} \\ {d W^{[L]}=\frac{1}{m} d Z^{[L]} A^{[L]^{T}}} \\ {d b^{[L]}=\frac{1}{m} n p \cdot \operatorname{sum}\left(\mathrm{d} Z^{[L]}, \text { axis }=1, \text {keepdims}=\text { True }\right)} \\ {d A^{[L-1]}=W^{[L] T} \bullet d Z^{[L]} }\end{array}
      {d Z^{[L-1]}=W^{[L] T}d Z^{[L]} \bullet g^{[L-1] '}(z^{[L-1]})}
      .
      .
      .
      {d Z^{[1]}=W^{[2] T}d Z^{[2]} \bullet g^{[1] '}(z^{[1]})}
      d W^{[1]} =\frac{1}{m} d Z^{[1]} A^{[1]^{T}}
      d b^{[1]} =\frac{1}{m} n p \cdot \operatorname{sum}\left(\mathrm{d} Z^{[1]}, \text { axis }=1, \text {keepdims}=\text { True }\right)
    • 若做的是二分类问题,那么g^{[l]}是sigmoid函数,从而有d a^{[l]} = -\frac{y}{a} + \frac{1-y}{1-a}
  • 算法的复杂性来源于数据,而不是代码!

5. 参数与超参数

  • 参数的参数就是超参数。
  • 一个原则: Try!Try!Try!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