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命犯弟弟
(大刘,昨天讲完了毛遂自荐,今天是不是该讲信陵君窃符救赵了?)
不错,小脑袋瓜儿挺聪明啊!
(那是,你讲吧,我还是去歇会吧!)
又来这套!不管你了。我们走起!
在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中,信陵君是公认最能打仗的,战绩也是有正式记载的。做为一介翩翩贵公子、皇亲国戚,信陵君的人品也是最令人佩服的。当然,在我看来,结局也是最令人唏嘘的。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他的“仁而下士”的特点《通鉴》里给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在救赵之前,一个是在救赵之后。救赵之前得到了隐士侯嬴,救赵之后得到了毛公、薛公。而这三个人都在关键时刻给了他重大的帮助,尤其是侯赢。
信陵君知道侯赢这个名字时,侯赢已经70岁了。这个年龄按孔子的说法叫“从心所欲,不逾矩”。到这个岁数,一个男人名利心恐怕早就和凋零的青丝一样无影无踪了。所以,当信陵君找到侯赢时,颇费了一番功夫。
侯赢的职业是大梁城的守门官。其实也不算个官,就是个看门的,不用说也很穷。当信陵君知道这个名字之后,马上“置酒大会”——摆下酒宴,延请宾客。准备万全之后,他亲自带着车马,并将车上尊位空出来,迎接侯先生来了。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破衣烂衫,大摇大摆的就上了车子,都没谦让。这个时候信陵君在干什么呢?“执辔”!就是牵马,而且是恭恭敬敬地牵马。上车之后,侯赢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卖肉,我想去看看他,行吗?说起来,人家请你去吃饭,你赶紧去就是了,半路还要去会朋友,这就有点过分了。可是信陵君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信陵君来啦!消息传出,大家都来看热闹,市场上人真多啊!大家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奇观:一个破衣烂衫的看门的和一个满手油腻的屠夫在市场上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窃窃私语,而一个华冠丽服的王孙公子,却在一边牵马坠镫恭恭敬敬地候着!
指指点点的人群快要把侯赢的老骨头拆了一万遍了。
这一边,信陵君等着;那一边,信陵君府里一群皇亲国戚也在等着!大家都傻了,这个人到底是有多牛,才能让信陵君这样!
终于,他们谈完了。
侯赢跟着到了信陵君府上。酒席宴间,信陵君将来赴宴的宾客挨个向侯赢介绍。注意,不是向大家介绍侯赢,而是向侯赢介绍大家。酒宴结束之后,侯赢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为您做的贡献也算够多了。
您别笑,他还真是这么说的。什么逻辑?侯赢说,现在您礼贤下士的名声再也无法遏制了,毕竟这样的机会不多。
后来,平原君求救的使者就来了。又是高抬,又是威胁,又是恳求,又是挖苦,这信陵君是坐不住了。他是个要面子的人啊,况且自己的姐姐还是赵胜的媳妇儿。
可是,他说了不算啊。军权在他弟弟安釐王手里,安釐王倒是派了个叫晋鄙的将军去救赵,可是晋鄙走到边境就不走了,因为秦王给安釐王来了信儿,说你要是敢帮助赵国,等我收拾完他们,马上就弄死你!安釐王怕了,所以军队就不走了。
怎么办呢?
侯赢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让安釐王的宠妃偷来兵符,让那天那个屠户杀了晋鄙,您自己带兵上!当然这个过程很惊险,但是一切都在侯赢的预料之中,所以有惊无险。掌控了军队的信陵君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可是他也不敢回邯郸了。
偷兵符,抗圣旨,交接后妃,私自领兵,这几条任何一条都能置他于死地。所以,战后他派了一个将军领兵归赵,自己就在赵国住了下来。
住在赵国时,信陵君喜欢找人的毛病又犯了。他听说有个叫毛公的贤者隐身于一群赌徒之中,一个叫薛公的贤者隐身在卖酒的人家,就天天隐藏身份跟人家去玩。这件事后来被平原君知道了,大惑不解,好一顿腹诽。可是信陵君说,本来我救赵是因为平原君贤明,现在看来,原来就是个只知道撒钱不在乎实际的土豪啊!皮皮虾,咱走啦!
(要说这个平原君也真是糊涂,有了毛遂的事怎么还这么口无遮拦。)
是啊。这一次信陵君没走成。后来,秦国进攻魏国,人们盼着信陵君回去救魏,可信陵君就是不回去。这时候,毛公、薛公出来劝了。他们说,公子啊,您是魏国公子还是赵国公子呢?信陵君说,那还用问吗?二人说,魏国都快完蛋了,我们看您这魏国公子也当不了几天了。而且,估计您的祖坟也快完了,到时候看您这脸面往哪里搁。
信陵君大叫一声,啊!马上就回了魏国。回去之后,见到弟弟安釐王,两个人这一通哭啊!哭完了,信陵君带兵出战。其他四个国家听说信陵君带兵,马上派来了援兵。信陵君太猛了,一鼓作气将名将蒙骜率领的秦军就赶回了函谷关。《通鉴》里说:抑之而还。就是说吓得蒙骜不敢出来了,才回去。(说点题外话,这蒙骜就是电影《神话》里那位将军的原型。)
秦王一看,这家伙太厉害了。不能硬打,咱们来点阴招吧!就派间谍带着大量金银财宝搞反间计来了。太多人被收买,然后天天在安釐王面前挑拨离间,说,大家都知道信陵君,谁知道魏王啊!于是,“三三人成虎”变成了“四三人成虎”,信陵君再次被削夺了兵权。
信陵君的心死了。
从此以后,他夜夜笙歌,故意在酒色之中麻醉、伤害自己,短短四年,就去世了。
(果然是命犯弟弟,真是让人唏嘘啊!)
不过,话说远了,司马光对“战国四公子”评价倒是都很低。说他们“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就是说他们窃弄国柄,无益且有害。说起来最强大的秦国还真是没有这样的人,像穰侯那样的,最终也被范雎“强干弱枝”的策略掀翻了。
(恐怕正是因为没有权臣,秦国才强大吧!)
也许是吧,有人说春秋这几百年的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子倒了,诸侯起来,诸侯倒了,卿大夫起来,卿大夫倒了,家臣起来。”虽然不免以偏概全,但是也是一针见血。权臣的存在太多时候都成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了。
(好沉重啊!)
嗯。哎,不对啊,你不是睡觉去了吗?
(换一个梗儿吧,大刘!)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