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无声告白》,小说开头就告诉我们“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然后慢慢为我们揭开谜底,前半部分内容比较平淡,后半部分却让人揪心。
莉迪亚是华裔美籍李先生和美国女孩儿李太太的二女儿,是父母最宠爱、最值得骄傲的孩子。前不久,刚过完生日,十六岁如花般妖娆的年纪。
她在父亲眼中是个社交达人,有许多朋友,每天都会跟朋友通电话;她在母亲眼中是个不甘平凡的女孩,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如此讨人喜欢、优秀出众的女孩,悄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经警方调查后给出的结果是:自杀。
真令人难以置信,是多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留下的阴影?是因为哥哥内斯要离开家去大学了?还是因为父亲跟女助教之间的暧昧?
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她的死亡是个意外,意外溺亡。可导致这个意外发生的却是她的家人。
父亲詹姆斯从小在华尔街长大,他黑色的头发、黄色的皮肤使他与众不同。他没有朋友,尽管他是哈佛的博士,是大学终身教授,娶了正宗美国妻子。詹姆斯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却不敢尝试。于是,他极力让儿子内斯跟邻居杰克成为朋友,鼓励女儿给“朋友”打电话。他希望孩子能弥补他的遗憾。
母亲玛丽琳曾是哈佛的学生,立志当一名医生,却在遇见詹姆斯时,放弃了学业,成了一名家庭主妇。多年后,她离家出走,试图重新实现儿时的梦想,而怀上第三个孩子让她的梦想成为遗憾。她只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莉迪亚身上。毕竟当她询问莉迪亚是否愿意成为医生的时候,莉迪亚说非常愿意。可是她没有看到女儿满是讨好而又小心翼翼的眼神。
内斯即将离开家,去大学寻求自由的生活,而这成了压倒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无尽的黑暗中莉迪亚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亮,在她幻想和父母坦白后得到的轻松与自由时,却发生了意外,溺水身亡。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都在继承父母的梦想,当她想要反抗、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生命戛然而止。
02
几年前的暑假,给一个初三女孩当家教。女孩儿很文静,讲话轻声细语,学习时也非常认真。但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发现她的乖巧里带了叛逆。
她的成绩在学校中等偏上,但她母亲对此并不满意,希望她有更好的成绩。每每跟我交谈的时候,都会说:“成绩太差了,我希望她更好一点。我想让她去XX重点高中,她这个成绩还差很多。”
补课的一个月,她认真做每一份练习,除了偶尔做题时流露的不耐烦,她真的非常乖巧。
临近补课结束的一天,她母亲告诉我孩子不见了,离家出走了。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我有点震惊,那么乖巧的女孩子,但仔细一想我便也能理解了。她母亲从没在我面前夸过自己的女儿,而是抱怨着各种不满。
我每天都会询问女孩是否回来了。直到三天后,得知她一直在同学家。她母亲曾问过这位同学,同学说不知道,其实是女孩要求同学不要告诉她母亲的。
后来,补课也就不了了之。最后一次去她家,是结算补课钱,她母亲跟我说:“这一个月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数理化只提高了5、6分,远远不够。我希望她能再提高一点。”
听到她妈妈的话,我心里有点苦涩,“阿姨,她基础掌握的还不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有点薄弱,一个月能有这样的进步,很不错了。”
“哎,太差了,还得继续给她补课,多买点练习让她做。我只是想让她以后过得好一点。”
离家出走是我最无奈的反抗,却仍然摆脱不了我讨厌的生活。
03
多少父母希望孩子能走他们铺好的路,按他们的期望过一生。
“我希望你去XX大学;我希望你当一名医生;我希望你离家近一点;我希望你过的一帆风顺,少走一点弯路......”
我爱你,我希望你能过上我期待的生活。我爱你,希望你听我的话,安稳的过一生。可这样的爱却绑住了我想飞的翅膀。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当一名科学家、做一名老师。因为爸爸说科学家很伟大,而妈妈希望我能成为跟她一样的老师。
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一句夸奖,一份梦寐以求的礼物,一个空闲的周日下午,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
04
2018年1月1日,我写了一张便签:2018年的每一天,希望都能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从加入猫叔的行动营后,我就开始尝试每一件我想做的事,画画、看书、写文......很普通,但我从来没有坚持过。
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爸问我:“你每天写的那些文章有什么用啊?”我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大概没用吧。
每当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我找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伍绮诗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下次回家,我会告诉我爸:因为写文章的时候,能让我找到我自己,我愿意“浪费”几个小时去享受过程。虽然我写的不好,我不能靠它们赚钱,但我不再是为了他人的期待而被盲目的推着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心平气和的跟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放心,他们会给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