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1
早起要去特奥蒂瓦坎,约了8:00点宪法广场旁的地铁站见,在青旅吃好早饭,来的早、来的巧,赶上升旗仪式。坐地铁到汽车北站(Autobuses del North),买大巴票去,单程每人52比索,约一小时,直接坐到景点门口。
特奥蒂瓦坎古城(Pre-Hispanic City of Teotihuacan),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奥蒂瓦坎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一种说法称,特奥蒂瓦坎始建于公元1世纪末,但是考古发掘工作还不能确切地肯定建城日期,据留存的建筑遗址和出土的文物判断,在公元5世纪达全盛时期,在其繁荣兴盛的6、7世纪,全城有20万人口,规模可以和中国当时的长安相比,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却突然消亡。我们不知道它衰败的确切原因,但有人认为地下水位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水供应问题加速了城市衰退。公元12世纪时,阿兹特克人到达这里,发现它已是一座空城。他们把这片广阔的废墟叫做特奥蒂瓦坎。在印第安语中,这里是“众神信徒得道之地”,或者说是“众神之城”,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只有神才能建造如此雄伟的城市[注1]。
买票入门,从进门步行至太阳金字塔约半小时,路上没有遮挡,随着太阳升起,早晨的凉气全无,正午的日光很晒,步行在有些像“土煤渣”一般的道路上,黄草卷地,不时还有古老的残垣台阶,且许多台阶落差上都比一般台阶要高些,上上下下,并不好走,偶尔手脚并用,没走几分钟,就不得不休息一会儿。远远地就能看见几座金字塔,却感觉怎么也走不到似的。
这条必经之路其实是当时城市的轴线——“黄泉大道”(Avenue of the Dead,也称“死亡大道”、“亡灵大道”),对中央大道为什么称为死亡大道,考古学家们已无从考证。有人解释说,因当时活人祭神,尸体在大街上火化(特奥蒂瓦坎没有土葬习惯,全城没有发现一座坟墓),死亡大道由此得名。黄泉大道纵贯古城南北,长约3公里,宽40米,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金字塔、庙宇、亭台楼阁以及大街小巷、匀称地分布在死亡大道的两侧。大概由于宗教的原因,大街南端一片空旷,没有任何建筑。街道的坡度设计巧妙,每隔若干米建六级台阶和一处平台,给人以直逼云天之感。大道东侧是太阳金字塔,塔高65米,底为四边形,逐层向上收缩,南北长222米,东西宽225米,共有5层,其上建有太阳神庙。它的体积要比举世闻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人们认为它们存在着一些联系。在大道北端是月亮金字塔,它比太阳金字塔晚建了150年,高46米,它前面的月亮广场是当时宗教仪式的举行场所[注2]。南端是羽蛇神庙,前一天在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也看到了复原模型,前一篇的游记中可看到相应照片。
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太阳金字塔看起来十分宏伟,五层阶梯,每层坡度不尽相同,有些斜角非常大,需要身子放低、手脚并用呈攀爬状上行,每爬一层,游人们便在每层不宽的平台处休息、蓄力、缓缓精神、看看风景、拍拍照,看看其他正在艰难攀爬“受难”的“同好”们,约20分钟后我们也顺利登顶了。总体来说,金字塔攀登难度并不是太大,一般人15、20分亦可登顶,我们也看到有身体不便者,拄着拐杖登顶了,精神可嘉、着实佩服。
远处的月亮神金字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未前去参观。
如今游客们看到的遗迹,也只不过是特奥蒂瓦坎当年壮丽面貌的一小部分。其实,整个城市的十分之九仍然埋在泥土之中[注3]。
景区内不时会有小商小贩,向过往游人兜售着看似神秘的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黑曜石(系墨西哥国石,别名阿帕契之泪。印第安传说中,一支队伍中了敌人的埋伏,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噩耗传来,家人们痛哭的眼泪,撒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黑色的小石头,也被称作不再哭泣的宝石,谁拥有了这颗黑色的曜石,便永远不再哭泣,因为,阿帕契的少女已替你流干所有眼泪,将黑曜石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寓意不再哭泣,幸福快乐[注4]),有的是原石、有的是原石雕成的神像,以及花一般的骷髅图案绘制的装饰物,好看的墨西哥手工披肩和最典型的大檐帽子,独具当地特色的各色银饰等。
考古学家经过了100年的研究,至今还并不了解特奥蒂瓦坎人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在整个中美洲,没有人能说清究竟是谁建造了这座众神之城,也不能确定它是如何建造的。人们不知道特奥蒂瓦坎人从哪里来,又去了什么地方[注5]。
结束参观坐上回程的大巴已4点了,大巴上有人自发随性地演奏着当地乐曲,缺食少水暴晒,疲惫了一天,终于可以在大巴上稍事放松。
回程很快,约40分钟就到了北站,地铁回宪法广场,步行到艺术宫。实在不知道吃什么的中国胃突然想起了不远处的唐人街,于是步行过去,在一家叫做好景楼的中餐厅二楼临街落座,鱼香肉丝(看上去像是大版小炒肉)、辣白菜、海鲜汤、炒牛河、铁板鱿鱼,每盘都分量实足……不觉间,月已高悬,又明又亮。
(注12345,来源百度百科。)
未完待续……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