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自己而言,从小没从家庭内部获得足够的爱意味着三件事情:
一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且暗黑。因为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加之缺乏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稳定三观的人对我的引导,所以除了写作业刷题这种“正确”的事情以外,我被迫把注意力转移到远离现实的事情上,比如看书和思考。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能也只能一个人待着,使我倍感放松。但是这样一来我的思维就像杂草一样不受拘束地发展,到今天我仍然有着强烈的个人喜恶偏好和抹不掉的悲观主义底色。
二是对他人的肯定极度渴望。照理说家庭才是一个人被爱的起点和接收到最多爱的地方,但我到目前为止获得的所有肯定都来自于家庭外部。尤其是学生时代,在一个成绩好就是王道的大环境下,在老师、同学那里我得到过很多喜爱甚至是羡慕,捍卫了我的自尊心。但是这导致我有种很深的不安全感:既然我只能因为成绩好被人喜欢,那我要是有天成绩不好了,岂不是一无是处?所以那时候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看中程度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地步。一直到现在我也非常非常希望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对我的肯定,重要程度超过我自己的感受。
尽管很多人对我说过类似“让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的话,我仍然很难把这个想法纠正过来。
三是我很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让别人喜欢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我都在默默研究和琢磨做什么事能让别人喜欢我(其中不包括我的家人)。所以通常能给第一次见面的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能也跟家里有一个比我小的得宠的spoiled kid有关),因为我很懂得如何在细节处让别人觉得舒服。尤其是谈话的时候,(如有必要)我能跟自己讨厌的人聊很久,且让对方以为我很愿意跟ta聊天。
二三综合作用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讨好型人格,幸运的是在他人的帮助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正在逐渐走出来。
总结起来就是,爸妈疼你,有疼你的坏处;爸妈不疼你,有不疼你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