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因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杀,凶手是谁?
文:枯木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拟古乐府诗《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表作,咏叹红颜易老,青春易逝,风格清丽婉转,哀怨感伤,在初唐即受推崇,其中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千古传诵。而在其背后,却有着一段波诡云谲的故事。
首先是这首诗是历史上知名的诗谶之作,据唐人刘肃编撰的《大唐新语》和孟棨编撰的《本事诗•征咎》记载:“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构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刘希夷在写了这篇诗词后,自我感觉是不祥之兆,结果第二年春初就被人害死了。
那么,刘希夷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历史上有几种版本,比如“奸人杀害说”,“ 张若虚杀害说”,还有最为著名的传说是他的舅舅宋之问害死的,那么哪一个版本比较真实?凶手是谁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奸人杀害说。源自五代时期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文苑中•乔知之传》中有附录:“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然而并没有说“奸人”是谁。
第二,宋之问杀害说。源自唐代刘禹锡的学生韦绚编撰的《刘宾客嘉话录》云:“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这是著名诗人刘禹锡说的,韦绚记录的。另外刘肃编撰的《大唐新语》中也有“或云宋之问害之。”,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采用此说。
第三,张若虚杀害后嫁祸宋之问说。这个笔者没有找到资料依据,只是在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有类似说法,大致为张若虚为了依附张易之兄弟,因而嫉妒刘希夷才华,便“心生诡计陷害之,并嫁祸宋之问。”。
究竟哪个版本比较靠谱呢?我们先来看看刘希夷生平,然而在唐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刘希夷的传记,只有元代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卷一•刘希夷传》记载:“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如果辛文房记载(或考据)为真,刘希夷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时年25岁,那么刘希夷则是651年生,大致680年被害。
宋之问虽然名声很差,不过还是初唐比较著名的诗人,有专门传记,《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文苑中•宋之问传》记载,宋之问颇具诗才,依附于张易之兄弟,并且经常跟随在武则天左右,“常扈从游宴”,曾经凭借诗词让武则天对其刮目相待,“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 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锦袍以 赏之。”。
关于宋之问具体生卒年月以及籍贯,《新唐书》和《旧唐书》各执一词,一说是“虢州弘农人”,一说是“汾州人”,出生年月在《唐才子传》上有记载,是和刘希夷、沈佺期同年中进士。“之问,字延清,汾州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不过,宋之问《秋莲赋》自序云:“天授元年(690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新唐书》:“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因而有的人认为宋之问不是上元二年进士,而是要比刘希夷小得多,当然也有人考据《旧唐书》记载是错误的。
张若虚,是三人里面名气最弱的,不但没有传记,而且连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也没有补充记载。因而只能从历史记载中大概推断其生活年代。在《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文苑中•贺知章传》中有记录:“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兗州兵曹。”,《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四•刘晏传》中有“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 时,号‘吴中四士’。”
可见张若虚只是在“吴中”知名,并未得到大多数文人认可,因而,不但官方没有列传,就连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补充的时候也忽略了他。并且张若虚活跃时代是神龙年间(705年—707年),当时刘希夷早已去世,因而不可能是杀害刘希夷凶手;再加上活跃在吴中,更没有能力嫁祸在京城的宋之问,因而此说荒诞不经,纯属噱头,因此第三种说法可以排除。
那么第一种说法“奸人杀害”,只能是笼统交代,不能确定凶手,不过可以肯定是刘希夷不到三十岁被害,这点可以确定。那么,宋之问是不是杀害刘希夷的凶手?二人有没有舅甥关系?
从历史资料来看,二人的舅甥关系出自诗人刘禹锡(772~842年)之口,由其学生韦绚记录,刘禹锡比二人要晚一百多年,不过相比五代时期的《新唐书》(公元1060年)和宋代的《旧唐书》(945年),要早两三百年,因而从历史记载来看,相对要比较可信度高。然而由于在唐朝并没有对宋之问问罪,因而只能是坊间传说,因此在宋代编撰历史的时候,为了严谨,因此只能是笼统的说“为奸人所害”。
按照刘禹锡的描述,刘希夷写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并未外传,于是恳求让给自己,外甥许诺后,又反悔,因而惹得宋之问大怒,于是用土袋将其闷死,并且掩盖事实,于是刘禹锡感叹道宋之问最后被贬赐死,是天理循环的报应,“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即便是坊间传说,可是描述有鼻子有眼,不能不让人不信。一般来说,“捕风捉影”很多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并且作为名诗人,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为人耿直,性格刚毅,多次遭到贬谪,然而不丧其志,从其《重游玄都观绝句》就可以看出。并且针对前辈诗人,不会平白无故地污蔑和造谣,虽然过去了近百年,可是人们口口相传,必有其在理之处,因而,刘禹锡的说法有八分可信度。
再看宋之问,虽然诗词声名,可是人品低劣。据《旧唐书》记载,趋炎附势,依附于张易之兄弟;后来张易之失势后逃窜到,藏匿在张仲之家,而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筹划击杀武三思,结果宋之问让他侄子前去告发,卖友求荣,投靠武三思,于是人们激愤不已,后来武三思谋篡被杀,唐睿宗李旦复位后,这次宋之问在劫难逃,因为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等,最后赐死于钦州。
有的人认为,以宋之问的才气,不可能剽窃外甥的诗句,更不会杀害外甥,不过,就从上面宋之问的人品来看,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也就罢了,可是检举庇护他的张仲之等人,这就是卖友求荣的无耻行径。看来为了自身荣耀,忌才妒能,宋之问还是很有可能做出此等残灭人伦的缺德事,只不过当时宋之问掩盖住事实真相,没有实际证据,无法证实。
然而,以舅杀甥,天理不容,虽然掩盖,难免会传出风声,因而在坊间广为流传,这就是多年后刘禹锡能够不避讳,仗义执言,用“天报”来评价,看来可信度非常高。
刘希夷虽然不到三十岁就被杀害,并且在文学上没有宋之问那么有名,不过后人给了极高的评价,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刘希夷传》中评价“希夷天赋俊爽,才情如此,想其事业勋名,何所不至,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倏焉折首,无何殒命。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较者轻,所失者重,玉迸松摧,良可惜也。况于骨肉相残者乎!”,当为正论!
2020/5/27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