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40

2025-11-5 四百四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语音整理

《季氏篇》的第4到第8章,都是孔子在告诫君子要谨言慎行。孔门弟子在编《论语》的时候,应该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专门的编排,基本上都是以“三”来论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侍于君子有三愆;君子三戒;在这一章又提到了“君子有三畏”。

很明显,“畏”在这里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一种尊敬,我们直接把它理解成敬畏。因为敬,所以才畏。敬畏什么呢?孔老师首先说的就是“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上天的安排,也可以理解成命运。事实上,孔老师在《论语》里很少讨论“天命”这一类的问题。

“天”就是上天、上帝,民间叫老天爷。在《述而篇》里,孔老师说,“天生德于予”。在《宪问篇》里,孔老师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这里的“天”和“命”都是天意、命运的意思,和本一章是一样的。从习惯上来讲,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把不可知、不可控的东西,往往都归结于“天”或者“命”。实际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自然规律”。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谨小慎微,甚至说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正所谓“头顶三尺有神灵”,因此不敢随便造次,这实际上就是尊重上天,尊重自然规律。

除此之外,一个君子还要“畏大人”。我们知道,“人”和“民”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民”指的是百姓,而“人”指的是贵族。在这里的“大人”,那就是指地位高的贵族,在春秋时代,大概就是指天子、诸侯、公卿这些人。像《学而篇》里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别人”,而是指那些能够选拔官员,能够任命官员的统治阶层。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大人”理解成为那些有德有位之人。要想立志成为一个君子,对于“大人”要尊其德,崇其位,不敢轻侮怠慢。

“畏圣人之言”。“圣人”在春秋时代有两种,第一种是以博学多闻为特征的人;还有一种就是以道德高尚而被称为圣人的。在孔老师看来,博学多闻还不足以成为圣人,在他眼里,只有那些道德崇高者才是圣人。比如我们前面讲过,孔老师认为能够“安人”的人是“仁人”;既能够做到“安人”,又能够“安百姓”的人才是圣人。所以孔老师称赞过的圣人并不多,在《论语》里我们发现无非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讲的话才叫“圣人之言”。

但是,我们今天也可以扩大它的范围,像老子《道德经》里的内容。当然我们所学《论语》的内容也可以认为是圣人之言,我们不仅要反复诵读,还要仔细琢磨,认真践行。

在讲完了君子的“三畏”以后,孔老师习惯上依然把他和小人做了一个对比。“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说的“无知者无所畏”。正因为无所畏惧,所以对于大人,对于圣人之言,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狎”,一个是“侮”。“狎”的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侮”是侮辱、戏耍的意思。

总的来看,凡是君子敬畏的,都是小人所藐视的。对于天命,小人当然是无知。他不知天理为何物?所以说话做事随心所欲,无所不为。

其实“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势而为。那不畏天命的人呢,就恣意妄为。做事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这种不计后果的做法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狎大人”我们就直接理解成对领导不够尊重。有的人在心里是轻视领导的,认为所谓领导,只不过运气好罢了,或者是借助家族势力的影响而已,如果自己去做,肯定比他还好。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肯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有你不具备的才能,或者是有你不具备的把握机会的本领。

对于“圣人之言”,有的人更是不放在心上,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抗拒的情绪。比如,我们在讲《论语》,有人就曾经对我说,这些都是封建糟粕,讲这些没有啥意思,都是一些大道理,都是一些空道理。这实际上就是“侮圣人之言”。因为他根本没读过《论语》,更不了解《论语》的内容,在实践上也不可能去遵从这些内容。

总之,孔老师认为,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要敬畏自然,要敬畏生命,要敬畏道德。如果没有了这种敬畏,任何底线都可能会被打破,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