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有幸认识一些90后创业者,他们当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高中毕业的,有家庭作为后盾支撑的,也有一无所有往前拼的。每次与不同人交谈,都使我受益颇多。
比如KingYang ,与他认识一段时间后,才知他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和其他的朋友合伙,与房屋所有者签订协议,将周边不同等次小区整合,形成一个动态的线上小区,为圈内的客户提供专职服务。每次听他描述未来愿景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也能明显感知那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过程也会艰难,比如APP开发推广、智能家居建设、周边资源整合、协同效应、再度融资等。即使如此,作为初创企业,也能不时收获可观利润,按他的说法是,“当时只是想去做,但没预计会有那么多回报”。Patrick是我认识的另外一个创业者,总是挂着白白嫩嫩的娃娃脸,与他相对成熟的心思不太搭调。出身于机械设计和计算机背景的他,产品内容比较宽泛,譬如电脑插件的制作,新型台灯的设计和推广。生活中的他非常谦虚好问,一方面,基于家庭资源,和资深人士接触沟通,汲取他人经验,另一方面不辞辛劳远赴其他城市参加创业大会,了解当今的发展态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对熟人还是陌生人,他能时时以“您”字相称。
事实上,在我认识的创业队伍中,无论是King Yang、Patrick还是其他人,他们至少都有着两个共同特质,一是在很早的时候,他们便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二是将喜欢化为动力,迅速付诸行动。比如King Yang在高中时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在大家都热情的撸DOTA、LOL时,他已开始自学编程,绝对是网吧的清流担当;而Patrick在创业之前,父母本准备将他送往国外,他却拒绝留学,想尽办法说服家人,最后和其他合伙人将资金投资创业。
记得King Yang问了我好几次,“你喜欢做什么”?“你为什么不创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这时我常会顿个好几秒,实在找不出自己非得去做什么的理由和激情。与他们相比,我常处于循规蹈矩的状态,已惯性按别人走过无数遍的既定路线来做选择;做决定倾向谨慎,并会适当衡量每个决定所带来的风险与回报。难道没有人感觉到吗?小的时候,我们敢做的事到现在却会逃避。比如小时我会抓老鼠,拎着它们的尾巴逗弄,而现在会担心它们咬我;高中时攀爬一座坡度很大的山,一股脑儿往前直上,直至无路再走时,往后看才发现根本不能撤退,那也是第一次有置身悬崖之感,而现在的我再没胆量去做同样的事。于是,与他们相比,我的确只是一个循规蹈矩、追求稳定、并容易满足的人。其实过去可能还会多少羡慕一下别人年少成名、财源滚滚(必须得是这个词!!!),然后回头嫌弃自己智商情商跟不上的邋遢样,而现在,这种认知却在逐渐消退。
我们的许多选择常建立在“本应如此”的基点上,在“这件事我能做”与“这件事我想做”之间,多会倾向前者。而上帝是公平的,选择安稳,则难以享受冒险刺激,选择远行,亦无法感知小富即安的从容踏实。生活本身或许根本就无对错之分,每一个阶段的人生都有新的样子,所有都仅是一次向死而生的过程,是好是坏,只是他人定义和看法,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当下的自己。“小追求”和“大意义”之间硬要分出什么高低吗?我想未必吧。
在这个变化极为迅速的时代,20多岁我们正在撰写自己的蓝本。“独立自由”、“创意十足”、“虚荣脑残”、“不负责任”都是他人为我们贴上的标签,最近不还有00后说我们“孤寡老人”吗?(捂脸心塞......),尽管如此,我还是无比期待十年、二十年后的大家,愿到时我们还能保持好的心态,高举杯盏,笑对人生这碗浓得不能再浓的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