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做视频这个,我曾经也犹豫过。
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样码字的人也会有这个烦恼,到底应该继续码字,还是顺应潮流,边码字边做视频,或者直接转战视频呢?
其实,答案在我们的心里。从心出发,人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深入地了解自己,向内看的能力。
01
大方向上,我一直是坚持写文章的。
一是因为,我精力有限,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阅读要写作,如果还要做视频,本身对我来说,就很难了;
二是因为,我内心隐约不想做,我就想写好文章。
但这个隐约我没有太想明白。
所以,有时候看到其他的伙伴做视频涨粉很快,内心还是有点波动的。我担心我会不会落后太多。
打出落后这个词的时候,我突然笑了,其实是想明白了,不管我做不做视频,我本身就已经比一些伙伴落后了,谁让我起步晚,基础稍显薄弱呢。即使他们只写文章,我也写不过呀,哈哈。
我想说什么呢?
就是如果我们认知不够的时候,即使我内心隐约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潜意识还是会担心很多,想七想八,甚至你的理智还会在这个时候添油加醋,让你的想法更加摇摆。比如,我没有做视频,我会不会错过下一个风口,比如,我没有做视频,我会不会涨粉很慢,导致我跟同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这个迷茫的过程,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我们开始关注一类事情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快会有答案自动出现在你的身边。也许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魅力。
02
我的答案来自于我最近开始重新关注的彭小六。
他在简书发了一篇文章《大家都看短视频了,写文字还有意义吗?》,他从以下3个方面来阐述了他的观点:
1,做文字or做视频,背后的本质目的是传播。传播什么?传播自己的想法,观点,态度,生活方式,知识和经验……
2,传播包括3个方面:
◆传播内容
◆传播对象(发送者和接受者)
◆传播介质(载体)
很明显,不论是做文字还是做视频,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始终是没有变的,但是传播介质一直在变,而且肯定还会一直变。以前是看,现在是听,以前大家习惯以PPT+语音的形式上课,现在大家更喜欢直播、会议模式、连线讨论...
3,变化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从变化中抓住不变的东西,抓住本质。
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其实这些都是针对环境和行为的适应性改变。
但是能力和定位是不会变的。
真正打动我心里那根弦的是这句话。
原来,我之前一直隐隐约约坚持于心的就想写好文章的源头,就是这句话。
小六老师这句话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是持续的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持续解决自己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挖掘思想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能给予读者一些感悟,帮助大家看清楚自己的问题,或者使大家在面对人生难题的时候,更有力量,那就更有意义了。
03
现在很多大V转战视频,同样做得风生水起,比如秋叶大叔,也有不少新人,因为做视频一夜爆火,比如抖音上蜀中的桃子姐。但更多的是,无人问津。
写文章呢,有人一篇文章上万块,有人一篇文章几毛钱甚至零。
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因为频繁更换平台和领域,不仅没有什么成长,还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其实每个人想做什么事,是根据自己本身的情况来的,从心出发,盘点自己目前有多少资源,有多少能力,以及自己的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不想清楚这些,我们永远在跟随别人的观点,永远在被收割。
那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成长和反思。不得不说,写作和阅读始终是我们普通小白成长最快捷最清晰的路径。我也很想变现,但我希望变现是和自己能力同步进行的。
阅读的书籍越多,就越发现,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变化很快,人心越来越浮躁,但不一定越来越幸福。而我很希望自己在这个浮躁中能坚守自己平静的心。心里越平静,人越容易得到幸福。
任世间千变万化,我只看自己是否更强大,对自我以及这个世间的认知是否更清晰。
现阶段,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苦修。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学习,大量的输出。
目前给自己的计划是:
一天快速阅读一本书;
一周精读1本书;
一周输出4篇文章;
每月参加线下拆书分享,2-3次。
04
当然我之所以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大半年,我经常在想,我该写什么,我想写什么。我到底该写心中所想,还是该写用户所爱。
我7月份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通过写《知否》、《延禧攻略》系列,粉丝大涨,篇篇上万阅读量,当时我也犹豫过,是否要去模仿她的写法,我甚至还将我的头条名字改成了@情感漫步,打算正式开始。
结果当然是,我一篇都没有写。
为什么,我发现这不是我所爱,我要写这个文章,我就要天天去寻找影视或小说素材,或者关注娱乐明星,那我还拿什么时间来阅读其他书籍,增长我的认知和见闻呢。我想,即使我的阅读量起来了,我也不一定能坚持,能开心。
而读我喜欢的书,写我喜欢的文字,即使我涨粉慢一点,但我也收获了知识面的增长,实现了思维的革新。
我是白天上班,晚上码字的@情感漫步,谢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