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三体系列》

不是高晓松或者《晓说》的粉,算是大体上看完视频了,部分内容拖快进。
当时看第一集是为了拖舍友下水。
他说看不下去前面那一段比较压抑的剧情,而且篇幅太长怕浪费时间,恰好那天晚上等更秦时明月刷到了这个视频,就一起看,半个小时左右讲完一本书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第三集应该是十一放假返校,流量用不完了,在火车上看的。
刚刚开会实在无聊,刷到了知乎上对这个系列节目的问答,发现还有四,就又看了第四集。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看过全书的,第一次通读《三体》时间比较紧,有些细节也会记不清,有些看起来很专业的东西会扫一眼就过。后来又断断续续回看了一些片段,以及另外十篇左右刘慈欣的作品。
我的感受是,高晓松的这系列节目,准备不够充足,原文不够熟悉,且预期受众并不是已经读过原著的人。
就像他自己说的,讲三国有人提意见说没看过三国的不知道他讲的啥(话说没读过那你倒是去读啊,扒着个手机看脱口秀能看出啥?!),这次就花了大量时间用来复述剧情。
所以对原著粉来说,看节目的感受:
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在听无聊的废话,因为无论你高晓松多能白话,都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分钟内比原著更恢宏,更打动人。
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时间在因为高晓松的讲述与原著有出入,或者他的重点抓的不合自己心意,哪几个特别震撼的点没提及等等原因而膈应。
如果自己的知识面恰好与高在讲述中穿插的几个拓展有重复的话,那感觉又会多了一部分跑题的废话。
最后真正觉得有启发,有新意的内容,极少。
这些读过原著的观众也就是这一系列节目负面评价的主要来源。
而对于草草了解过,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的路人来说,看四集节目加起来两个多小时,能把这部恢弘巨著的梗概把握,能跟着一个比大多数人有文化有底蕴且表达能力有保证的文化人,通篇了解下来,作为谈资也好,消遣也罢,已经足够了。
他们看过视频之后,也能侃侃而谈古筝计划,面壁计划,咒语实现,圣母毁灭世界之类,应付绝大多数需要输出的情形。类似我们高中时候看的那些读者意林作文素材。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期望靠脱口秀了解作品的人来说,这个效果都足够了。至于经历了一番不痛不痒不深不浅的剧透之后,有人说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初读三体是的震撼和战栗。其实,这样的感受,对大多数人来说,本来也不是那么的珍贵。
只能说,《晓说》是产品,不是作品。低层次的普及和迎合,比铁粉们期待的高深的解读和硬核要更适合市场。所以,没什么值得期待的,也没必要因为它没有满足期待而恶语相向。
当然,如果有人因为偶像崇拜而片面推崇高晓松和他的晓说,那就是病态心理了。现学现卖,从今天看到的意象对话的角度来说,应当严格区分“偶像崇拜”于“钦佩仰慕”,将投注点由“偶像”本身,转移到其拥有的优点和品质上。推崇高晓松,应该是一种“榜样”认同,推崇其博学善谈,而非以他的表述为标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学肆年》目录 上交了最后一门考试卷又迎来一年的暑假,大学四年已经过了一半,这是蒋学文人生中倒数第二个暑假。武汉...
    帝恶道阅读 700评论 11 5
  • /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很羡慕我能一直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坚持做自己。 大一认识的朋友,当时我是刚接触摄影,发现自己还挺...
    木木熹阅读 491评论 9 10
  • 爸爸,他是我小时的superman,他是把我高高举在他肩上的大超人。我爱他,他是我心中最帅气的男人,可是我不喜欢他...
    MoriGirl在路上阅读 223评论 0 0
  • 第三段第一句话 第三段第二句第三句 第三段最后一句
    lengol阅读 1,515评论 0 50
  • 我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我知道自己有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一切失去了好奇心。二...
    不存在先生阅读 20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