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和六便士》|我可以痛苦,不可以麻木

01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想必闲暇时你都曾问过自己。是追逐名利,为碎银几两在职场沉浮?是远离喧嚣,于寂静处默默生活?还是为了曾经的梦想孤注一掷,一往直前?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舍弃一切,用灵魂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他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忽然有一天,他抛弃了让他人艳羡的一切,远离他乡,去巴黎画画。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甚至勾引朋友的妻子致使其自杀。

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但在这些经历中,他的意志得到了磨砺,更坚定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最终,他厌倦了世俗,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美丽岛屿,与世隔绝,潜心创作。

对这本书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厌恶他对亲人的不复责任,蔑视所有人的高傲态度;有人倾佩他不顾一切,勇敢追寻内心所求的执着。

02

我想喜欢这本书的绝大多数人,是读后有一种突破现有生活的禁锢,想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冲动。

有人一直困于其中,而有人大胆尝试。

2001年央视《半边天》节目组收到一封来自咸阳农村的信。

“这里下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

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

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

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他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

好像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的去遵守这些规矩。”

信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几岁的农村女性,她初中辍学,按部就班地在父母的安排下在家里的果园工作,在适当的年龄结婚,顺理成章地怀孕,生子,照顾老人,抚养孩子。但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地方空落落的。

为了挣脱束缚,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她经历了六次突围,第一次,试着给栏目组写信;第二次,克服镜头的恐惧,同意记者的采访;第三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半边天》节目;第四次,在四十几岁时外出当售货员;第五次,和同事去贵州卖化妆品;第六次,去昆山打工。最终,她还是回到了咸阳老家。

她的突围,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无足轻重,但每一次都是对传统农村生活的对抗。在农村,围堆打麻将才是正经事,看书读报便是离经叛道。她一次次的突围,都需要克服诸多闲言碎语,而家人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支持,转变成不理解。

有人觉得她挣扎一生,依旧毫无改变,是个悲剧。她认为,“这是件悲壮的事,悲壮本身就有美在里面。”她的人生虽然没有在一次次突围中发生质的改变,但精神世界的丰盈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生命的意义,并不需要一定有一个固定的模板,有人说,最美好的风景在途中。勇敢、跳脱、探索……也是人生的意义。

03

这个世界的人羞于谈理想,尤其是普通人。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谈理想,就好像是乞丐谈金融。

正是这样,当有这样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月亮”的人物,才会给无数读者一些力量。

但斯特里克兰并不存在,他并不是为了“月亮”而放弃“六便士”,他更像是溺水的人,只能拼尽全力游上岸,他心中的执念牵引着他不顾一切。

比起他不顾一切的一生,他的绘画天分,他最终的成功,我觉得刘小样的人生才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尊重,更能让我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被命运束缚的无奈。

““月亮”和“六便士”你选哪一个?”

“我可以痛苦,但不可以麻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