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如何准确确定一节课的目标呢?
对比《壶口瀑布》第二课时的两组不同的微课教学目标:
第一种: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本文语言;
2.学习赏析散文语言的角度,学会赏析的方法;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散文的语言
难点:选准赏析的角度,掌握赏析散文语言的方法。
第二种: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微课品读经典段落即可),对我们民族的热爱之情;
2.运用圈点批注法,品味鉴赏本文的语言美;
重点:鉴赏语言,读出对壶口瀑布的赞美
难点:壶口蕴含中华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两相对比之下,我认为第二种目标更贴合《壶口瀑布》的微课教学。因为在这组目标设定中,教者充分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在“读”中体味作者对我们民族的热爱之情。这正是《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而且有助于他们深刻分析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第一种教学目标只大而空的谈到“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本文的语言”,并未与八年级学情相结合。同时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这么美的散文没进行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赏析,却进行枯燥呆板的方法指导,真是可惜!
反复思考后,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在制订某一单元或其中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必须进行切实的单元内容及课文内容的分析把握;
2.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一定要分析学情,注意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
3.抒情性的文本,重在通过反复朗诵鉴赏语言,体味作者的感情。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任何理论只有付之实践才有可能发挥其价值。我今后一定注意确立目标要切实可行,绝不随意而为,以帮助学生语文知识的落实和语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