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淡,原因思索

壬寅年的正月初三,清晨六点,爱人轻轻地钻出温暖的被窝和她姐开始做豆腐。二十斤的黄豆,昨晚已浸泡在木桶里。

    想想做豆腐是体力活,我就悄悄地钻出被窝,不忍心吵醒熟睡中的女儿,看能不能帮上她们。

      我傻傻地站在她们旁边,不知道能帮上什么,只有静静的等候她们调遣。她俩对我有些“视而不见”自顾自地忙个不停。眼看豆腐快做好了,我还没等到委任,心里有点失落。这时姐姐总算开口:“你,去搬写石头来洗干净,用来压豆腐。”我欣然领命。

      用石头把豆浆压成豆腐后,看她俩已经劳累,便自告奋勇地包揽了涮锅,洗盆,清洗做豆腐工具的事。

    做这些时延续着站立静候调遣时萌生的思绪——农村马路越修越宽、房子越造越漂亮、小汽车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少,乡情越来越淡、气氛越来越冷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了想,下面几点跳进了我的脑海:

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猖狂,已影响了三个春节。

    两年多来,新型冠状病毒肆掠了全球。3亿8千多万人被感染 ,5百7十多万人因此失去生命。给全球的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新型冠状病毒的强传染性,让人们顾虑颇多。加之快速的变异性性,给研制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增加了难度。导致了人们减少了非必要的外出,一个个都宅在家中。

    在疫苗和特效药没研制出来前,大多数人就地过年,回老家农村的就减少了很多。

二、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进城务工。在外务工的又带上子女在外求学。

    我所在的村有一千多人口,长驻人口只有一百人左右。而这些村民当中绝大部分是七十已上的老人。

      大量的农村人进城务工,改变了社会形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发展到2021年的64.72%。

      这惊人的数据也揭示了农村的日渐消亡。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小规模农业的困局。

      在我的家乡,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只有五分。田地产出的粮食不足以维持生计,于是纷纷外出打工,由于大部分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很少从事专业化很强的工作,大部分从事,服务行业。如保洁员、医院护工、超市收银员、酒店宾馆服务员、出租车公交车司机等。因此逢年过节无法离开工作岗位安心回老家过年。也造成过年期间农村人数大幅下降。

四、经济的快速提升,减少了相互依赖。

      改革开放前,物质基础都很薄弱,需要村民们相互提供必要的生产工具,抱团取暖才能更好地生存。

      一把锄头、一斤大米、几块钱都在村民间借来借去。而现在个个都能独立生存,不再需要乞求他人而生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就越来越淡了,农村过年的氛围渐渐消失。

五、男女比例存在较大的数值。据202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多349据多万,平均每个农村有69个男性讨不到老婆。

      大龄青未婚年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了众多家庭,也影响到了农村的过年气氛。

六、新生儿童的逐年减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个村都有小学,九十年代每个乡都有小学、2000年每个镇都有小学,到现在农村镇小都没几个学生。

      家有幼童,其乐融融。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话题,也减少了遛娃的人们。儿童的欢乐带动成人的欢乐也随之减少。农村热闹的氛围也随之降低。

七、手机游戏、短视频异军突起,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

      随处可见老人、成人、小孩手握手机傻笑不停。为了在虚拟世界的胜利,彻夜未眠。

      这种“一机在手,天下拥有;一几离手,魂都没有”的精神状态,淡忘了人际沟通,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个个的宅家也让农村过年的氛围变得冷清。

八、年长者的自然死亡。

    家族长辈是维系各个小家庭的纽带。对家乡的眷念,其实是对父母、长辈的思念。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长辈不在了,家乡就成为了故乡。再回农村老家过年也就锐减,乡情也就不断萎缩。

    边洗边想边发呆,关于农村过年氛围日渐淡薄的事也思索完成。老婆叫到:“腊豆腐烘好了,快来尝尝。”我的思绪又回归了日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