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自然少不了龙的文化。龙的绘画,龙的图案,龙梁、龙柱,龙几、龙椅,中国人何处不见龙。
龙是吉祥的象征,更是权势的象征。中国的龙不但是民族的图腾,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不过,咱老百姓不会想得那么远,咱老百姓只是把一年的运势寄托在了对龙的尊重与祈福上。年节要到了,扎条龙来舞一舞,舞出一家老小的幸福安康,舞出新的一年丰收的大好兆头。
正月正,舞龙灯。舞龙可以说是一直就流传在民间的,凝聚着百姓的聪明与才智,汇聚着百姓的团结与力量的相当隆重的民俗活动。庄严中透着神圣,随意里凸显虔诚。这里没有贫富区别,这里没有不解的冤仇,只要一个宗族的小伙或中年,甚至体健的老年,只要你愿意义务来舞龙,都可以是参与者。
如果舞龙的人数不够,就会着情按户派员参加,派到谁,谁就得去,这里没有任何忙的借口和推托。哪怕平时脾气再犟,再不受商量的年轻人,也会很随和地听从龙队的安排和调度。
外婆家是大村落,好些别村、别庄,邻近大队的龙灯都喜欢到这个大村来一显自己龙灯队盘龙的技能。
不到过年,喧天的锣鼓早就一阵阵的敲了起来,一支支仰天而啸的长杆洋嗽叭也早就痒痒的有节奏的吹了起来。
一到正月,巷子里更是上上下下的穿梭着来自各个大队的龙灯。正月里难得的农闲,农人们也就有足够的耐心追随着龙灯凑热闹。各家各户也有足够的耐心恭迎龙灯来窜窜家。窜出个四季平平安安,窜得个合家兴旺发达。
正月里的我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里“咚咚锵锵”的龙灯还没送过,那里“呯呯叭叭”震天响的鞭炮又早巳在为龙灯开路了。
正月正,舞龙灯,一舞舞进堂屋头。龙灯有序地挨家挨户窜门儿,我也急跟着龙灯左家窜到右家。直盯着那龙儿一低首就进了大门,洋洋得意地在堂屋转了个圈,首一颔又早出了大门。然后准会有个托盘端来接受主家早就压在礼糕下的随礼,并顺便给主家几面小彩旗和一对小烛,以示主家香火不断,好事连连。
穿完巷子的龙灯准会到就近的开阔打谷场上非常带劲地舞上一两场,以答谢恭请龙灯的庄户人家。
随着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节奏的加快,一浪高过一浪的长杆洋嗽叭的卖弄,一场龙灯还没说开场早就舞开了。
场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全是赶来看舞龙的,开始大家还自觉留出了足够宽敞的场地,以便龙儿能够盘得开。但不知是急点的锣鼓催快了龙的飞舞速度,还是两条活了一般上下腾飞的龙儿催快了锣鼓急点。只见两条斗志昂扬的龙一忽儿双向合拢,朝着那个醒目的大红珠奔去;一忽儿又各自分向自顾地打着卷儿。一忽儿一龙腾空一跃意欲夺珠;一忽儿又弃珠玩起了打滚。
随着两条龙的上下翻滚,左突右闪,那看龙的人也急得直往近里靠,那预留的圈子一下也就小了,龙队里负责秩序地不得不时刻抖动起手里冒着青烟燃着火苗的火篾子,一圈一圈地直对着围观的人群,以警示人们向后退,向后退。
夜场的龙灯有灯火,也就更有看头。漆黑的原野里,被灯火撑得发亮的打谷场,到处围着密不透风的人。晚上看龙灯是不由自己做主的,通常只能舅舅带了才能去,而且不可以乱钻乱挤,所以晚上全被人挡着看不仔细。只有舅舅高高的举起来时,才能看到一条长长的通体透明的龙在上下翻腾。
正月正舞龙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早已丰富多样化了。对龙灯的兴趣和依赖也有些淡了,但龙的文化绝对源远流长,老百姓也不会忘了这一古老民俗的。这不,这里或那里,一到过年,时不时那舞龙的锣鼓不又用力地敲了起来,长杆洋嗽叭也带劲地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