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记得·(6)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起菌子,也是带着满满的儿时记忆的。

我的老家,在一个叫做“薛家沟”的沟深处,也就是沟底(顶),那里有一座山,山的其中一面年年夏天生菌子。

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就跟着堂兄姐妹们上山捡拾菌子了。

菌子并不易捡拾到,那时穿一双烂布鞋防滑,一身旧布长衣长裤防挂拉,掰一根粗树枝当拐杖防摔,现在想想啊还挽着一个竹筐子,完全武侠小说的gai帮一员啊!

三五个半大小群一上山走进树林丛中便四下散开,谁找到一朵菌子就大叫一声:“红菌子”、“青杠菌”!找上一阵,到了熟悉的有大石头或灌木少的松树林里再聚一起比一比看谁捡得多,歇上一会儿再四下散去又开找菌子。

记得我可能不常上山,每次捡得总是少一些,但捡菌子也不只是靠体力,有时也会点靠运气,所以我的筐里总还是有一些菌子,至少常常都是足够全家煮一餐面吃的。

如果说捡菌子靠体力和运气,那么洗菌子就要靠耐心了。而且菌子生在夏天,夏天蚊虫也巨多啊!我那时总是蹲在水缸边,左一个盆又一个盆,旁边放几张新摘的南瓜叶,拍一下蚊子弯腰洗一阵。那种蚊虫围攻的阵势只有想着鲜美的菌汤才愿意面对。

菌子洗好,是完全的欢欣鼓舞时分。升火、倒油下锅,切好姜片,拍好蒜粒,最好再切两个青辣椒。一锅汤,一夹面,足以吸引我再次穿上丐装踏进山林。

一直爱吃菌,其实菌本美味,吃过的都爱。现在在城市里还有专门的菌汤锅,但再怎么样的菌汤,鲜美都不及老家吃的十分之一。

在我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书后,曾追着去吃云南的干巴菌,那真是味美无敌。但和我幼时吃的菌相比,味道还是不一样的。

注:图一就是干巴菌,照片转自昆明的钢琴家妈妈[愉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