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你离开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生于699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进士。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书、画、音乐等,并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人称“诗佛”。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其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因此其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其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也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写,都是壮阔飞动之作。还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千百年来传诵人口。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注释:(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使:出使到某地。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3)客舍:旅店。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4)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5)故人:老朋友。
背景: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元常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王维送他时所。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鉴赏: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这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此次别后或许此生再难相见,千头万绪,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一切尽在这“更尽一杯酒”中。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西出阳关”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是谓“西面出去”;另一幅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却是谓“西面出来”。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友人只有将来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平安回来了。而当他凯旋之时,“我”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便与世长辞了)。诗人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引起的无边遐想,这种思绪跨越了时空和个人,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诗人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
【作者&编辑】不了兄
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而忧郁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