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底,母亲去世了,那个时候,我二年制师范已经上了一年半。母亲去世半年后,我毕业被分配到乡中学当老师,后来机缘巧合被借调到了乡党委工作。
1997年父亲与继母再婚。继母在原来的家里经常遭到家暴,前夫去世后,与两个女儿继续住在婆家,遭尽了婆家的白眼,没过几天好日子。由于长期遭受的精神压力和营养不良,来到我家时,继母身材瘦小不足百斤;她的大女儿没有随她母亲到我家,而是早早的找了婆家结了婚,由于是抱养的原因吧,结婚后的大女儿几乎和我们家没什么来往;小女儿也在不长时间结了婚,不过结婚后经常去看望自己的母亲,两个孩子也放在我们村里的小学上学,前几年小女儿家里喂了一些猪,经常到同样是养猪大户的姐姐家打料、取经,和姐姐姐夫联系较多,姐姐姐夫也没把她当外人,总是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父亲与继母再婚一段时间后,我们了解到继母不算是一个灵巧人,不擅长干诸如洗衣做饭、饲喂鸡鸭之类的家务活,只愿干一些地里的农活;恰好父亲腿脚不灵便,干农活有点吃力,两人便换了个个,继母负责地里的农活,父亲负责家里的家务,来到农忙的时候,便找一些亲戚帮工,集中时间一两天干完。
家里姊妹三个属我最小,姐姐和哥哥在母亲去世前都已经结婚了。父亲再婚后,已经工作的我很少回家,不是不想回,而是人家已经把你当做外人,家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家了。毕业三年后,我结婚了,又三年后,孩子出生了。开始的时候,继母帮着照看小孩,但是她手脚笨拙根本达不到老婆的要求,只看了一星期后便不再看了。
平时的节假日里,我们回家的时候,总是“妈、妈”的叫着,从没有人拿她当外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也其乐融融。后来父亲和他的老工友们学会了柳编,每天都会有百了八十的收入,家庭有了稳定收入来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由于工作的原因,原来的我非常忙,很少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但每次回家的时候,总也会大包小包买一些吃的用的带回家。走的时候,父亲和继母也总是把家里的白菜萝卜、花生米、花生油塞到车屁股里。2000年4月调入县城后,节奏没有原来那么忙了,家里穿旧的衣服收拾了送回老家,周末闲暇买点东西回家看看,回家的次数就稍微多一些了,看得出来,他们往车上塞东西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其实,回家的次数频繁了,农村家庭哪里有那么多的东西让你带,这让好面子的他们也颇感到尴尬!
重组的家庭,两个老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不用在外工作的儿女操心牵挂,对子女来说就是福气了!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适时回家看看,不过多干扰他们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