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一、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感,那到底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烦恼?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也就是阿德勒的核心思想,所有幸与不幸你可以自己做选择。
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
我们不能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这样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
而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现在的不幸是自己的选择,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无法下定决心去改变,反过来说就是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二、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这里涉及到3个概念自卑,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自卑感
例如,有的人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或者同龄人过的比自己好也会有感到自卑。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一种主观臆断。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自卑感。
但是,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2、自卑情结
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
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自卑情结”呢?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
他们都“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在阿德勒看来,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为什么呢?一旦想要实现“不在一段关系中受伤”这个目的,大多数人会怎么做。只需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
3、 优越情结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叫做“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
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
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也就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
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吧?就是到处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别人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
他们事事总想压别人一头。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快乐。只要他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三、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1、分离课题
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阿德勒说,处理好这大三课题,不靠别人,还是靠自己。
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2、不追求他人认可
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被人讨厌的感觉。
但是,请你这样想:为了不被任何人厌恶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如果周围有10个人,那就发誓忠诚于10个人。如果这样的话,暂时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讨厌了。
但是,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所以就发誓忠诚于全部10个人,但是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之前的这种承诺,不久后就会被拆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信用,让自己感到更加痛苦。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相反,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说,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也就是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3、价值感和幸福感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共同体的感觉”,也就获得了价值感和幸福感。
那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诚实的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比如,家庭、学校、单位。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
再比如,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共同体感觉”,是一种持续有价值的,对他人的贡献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
阿德勒强调,这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来实现,只要存在就有价值。你追求幸福的起点和终点,依然汇聚在自己身上。
你的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