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名片”

文明礼貌的行 为就像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懂礼貌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人见人爱”。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引导孩子,培养出懂礼貌的好孩子。

如何教孩子教孩子懂礼貌?

讲礼貌从说礼貌用语开始。

生活中,家长也翌注意引导,让孩子发现你在他对你有礼貌的时候更容易答应他的请求。同样,你也应该经常对你的孩子说“请”和“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明白礼貌用语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都应该讲礼貌。慢慢地,礼貌的行为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孩子是真的没礼貌吗?

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孩子,总想亲近一下。面对亲友们的热情,孩子有时并不能理解和接受。一旦孩子抗拒,哭闹,就会弄得大家都很尴尬。那么,孩子这样的行为真的是没礼貌吗?


【家长の疑问】

为什么孩子会做出看似以“没礼貌“的行为?


【案例分析】

在孩子早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对他人的信任。认知程度和大人的不同。大人眼中的熟人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人。亲友觉得自己可信,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孩子需要慢慢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没有对外界建立足够的信任之前,孩子会拒绝,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

1、因为孩子的自我情绪体验升级”了!

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情绪体验正处在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等)向高级社会性情绪体验(自尊、羞愧等)发展。见到陌生人时,孩子不愿让别人抱或者躲在家人背后不想见面、不想说话,这些行为正式害羞这种高级情绪发展的表现,是孩子在自我情绪体验方面的进步。孩子这种表现只是阶段性的,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发展。


2、因为孩子可能正经历社交退缩阶段,对陌生人需要慢慢观察了解。

2岁的孩子可能特别爱跟别人打招呼。因为2岁以前,很多孩子是先行动再思考的。而到了3岁以后,有的孩子会出现“逆转”,变得不爱跟人打招呼了。这可能是因为2-4岁之间的孩子会经历第二阶段的“陌生人焦虑”,开始对陌生人有害怕的感觉。这个年龄的社交退缩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孩子并不是故意不礼貌,家长不用过分担心。


培养有礼貌的好宝宝,家长该怎么做呢?

1、大人要做榜样,“按我说的做”不如“按我做的做”。

如果家长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不只和亲戚朋友打招呼,还和菜场里卖菜的阿姨或者出租车司机打招呼,别人问路时,也热情地帮忙指引,那么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孩子也就变得懂礼貌了。


2、礼貌是双向的。大人有礼貌才能“收获”孩子的礼貌。

我们都知道问好是最基础的礼貌。但是有人一见孩子就会问:“你叫什么呀?你几岁了?”孩子可能会紧张,他和你还不熟悉,既要判断你是谁,还要一下子回答你两个问题,还不如躲在妈妈身后算了。这种随意的问话其实反映出大人并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其实礼貌是双向的,大人有礼貌,尊重孩子,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大人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可以先从眼神接触开始,不要第一次见面就勉强孩子和你亲近。可以问孩子:“我特别喜欢你,可以拉拉手吗?”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要强迫孩子。


3、建立安全感,消除孩子的压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说礼貌用语,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大声打招呼或者主动问路说“请问”“谢谢” 等。这些都能强化孩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但是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不要强硬地让孩子继续,要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要把孩子推向他感到紧张甚至恐惧的对象。


4、让孩子知道讲礼貌的收获。

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到讲礼貌以后的收获,孩子会更愿意去做,内化讲礼貌的行为习惯。当孩子主动打招呼或给需要的人让座,对方脸上惊喜的表情,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原来讲礼貌是件开心的事情。


三种礼貌行为巧养成

教会孩子说礼貌用语只是讲礼貌的开始。礼貌不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其中更包含着正确的处事方法。一旦孩子知道如何恰当地处事,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1、尊重长辈

在长辈忙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帮忙,比如摆放勺子或递东西。在聚会吃饭时,孩子不能因为自己饿就先吃要请长辈先动筷子,也是尊重长辈的表现。


2、学会倾听他人

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孩子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


3、不用手指着别人

告诉孩子用手指着别人说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另外,不能总是盯着别人,还有和别人说

话时不要靠得太近,要给别人留下足够的身体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