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到了家,看到了可爱的儿子。看着小家伙被蚊子咬的满腿是包,心疼不已,妈妈离开的这几天,你是经历了什么?
三天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每一天上课我们都仿佛打满鸡血,激情满满,每一天下课却拖着被疲惫的身躯和心灵回到宾馆,脑袋处于间歇性放空状态。要是平时工作不那么繁忙,心里不那么想儿子,我还是很享受这种高强度的学习。
第三天小欧课程是“问题分析与决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需要我们做决策和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本身并不善于分析和决策,尤其不善于做出迅速的分析和决策。回想起来,20岁以前,除了我强烈要求大学不要在父母身边读,其余重大决定都是父母在替我做。30岁以前,当我面对社会、没有父母的参与时,我做的每个重大决定几乎都不那么成功。因为我缺乏了前20年的思维训练,缺乏了前20年分析经验,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因此在后面10年间,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和对事物的浅见去做决定,且总是排斥父母强加的想法,不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写到这,我还确实必须感谢现在的领导,给了我引导,让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给了我机会,让我去学习,去逐渐成长。
第三天学习的问题分析需要界定清楚问题,整个流程是主要听对方表述,感觉和“非暴力沟通”有点像。“非暴力沟通”中强调一点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请求。讲话抽象这一点我发现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非常多的体现,很多问题、矛盾或者责任不清都存在于你对这句抽象语言的理解是这样,我对这句抽象语言的理解是那样而发生的。记得奇葩说马东的一句名言: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深以为然。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就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去试图去避免,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也要能理解别人对你的误解。
界定清楚问题,在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原因时,我觉得最难的除了信息不对称,无法收集所有信息外,另外一点就是对收集起来的信息的焦点分析、探索其中逻辑主线,课堂上老师在面对各组的例子时,简直是开启了上帝视角,在我们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信息中,一眼便能读懂其中的真正问题所在。所以工具也不能拿来就用,还需要多加使用,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老师教的决策工具也是非常实用,包括老师讲的关于决策的一句话:决策的终极目的是找到团队的最高智慧。觉得非常能燃起我心中的那团火,希望自己真正能体会到这样一种感觉。
最后的最后,谈一谈关于刘国梁事件的感受,就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一方面作为国家培养的运动员,马龙、张继科等为了刘国梁在最后关头抛弃国家,显得有点自私,也不免让外人看了笑话;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选择,或许他们的确没必要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绑架,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信仰的选择,只要他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