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

0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形式化”“表演化”“模式化”“平庸化”“低效化”等问题,李政涛教授在《活在课堂里》一书提出,小组合作化学习需要在细节上打磨完善。他提出了十七个细节,从训练的起点到素养特性,从小组代表发言到老师的时间把控、巡视、板书等各个细节都有详细的阐述。李教授指出,“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倘若他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教师需要立即制止和纠正。正确的言说方式应该是‘我们认为’或‘我们小组认为’。根由在于,小组代表是代表‘小组’,不是代表‘自己’”。的确这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明确身份职责,合作学习汇报是集体智慧的体现,而不是个人才能的炫技。从本节课看,我们观察到回答的学生都是那几个学生,明显看出他们的能力在班级中表现相当优秀的,可是其他大多数的学生就成了整节课的沉默者。从平时的教学观察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当小组中有一两位能力突出的学生时,其他成员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依赖或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说出来的观点未必被采用,渐渐地就成为合作中的“旁观者”。这种种现状,反映出我们的小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个合作机制中涉及的“分工、分组、评价反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习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合作中应该掌握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除了纠正学生的发言方式,更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通过针对性的提问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表达的信心。每个学生都能在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思维碰撞中得以成长,让小组合作从“少数人展示”走向“所有人参与”,从“形式合作”走向“思维共生”。02深度学习李政涛教授认为,“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那么,深度学习,深到哪里去?他认为:“一是深到思维那里去,依托批判性思维或审辨式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的方式,让隐匿的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视、可教、可学、可测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