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就像一颗玻璃纸包着的糖,绚丽多彩又甜美温馨。
北方的四月下旬,榆树钱儿已经成熟了,看着楼前挂在树梢上沉甸甸的榆树钱儿,不由想起小时候爬树够榆钱儿吃的情景。
那是70年代的时候,虽不至于挨饿,但粮食都是定量供应,几乎家家以玉米面为主食,平时吃糖也要凭票买,不易吃到,而嚼起来甜丝丝的榆树钱儿就成了孩子们的爱物。
榆树钱儿从冒芽到长成也就一个礼拜时间,不抓紧这三五天吃,它马上就干瘪没了水分,不好吃了。可榆树一般都长的歪七扭八,就好像故意跟孩子们作对似的,榆树钱儿大多长在树尖上,够着很费劲。为了能吃到嘴,孩子们各自拿出看家本事。有用腿夹着粗树枝,两手往下撸的;有的用一只手抓紧树干,另一只手把能够着的榆钱儿往下撸,往嘴里塞,往兜里塞。甚至有带着镰刀爬到高处,把长满榆树钱儿的枝条一根根砍下来扔到树下。(这种破坏树木的行为切忌模仿。)
一些不敢爬高的孩子就待在树下,眼巴巴地等着吃扔下的榆树钱儿。大家吃得嘴边脏乎乎的,可谁也不在乎。剩下没吃完的就拿回家,洗干净后和在玉米面里,蒸出的玉米饼格外好吃。
榆树钱儿是小时候的零食,也是童年记忆里甜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