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人如何观察---眼见非脑见

前言: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

出于人性不变的原因,基于人性归纳出的原理和规则,是经得起考验的。


1.大脑会解析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

“卡尼萨三角”:当大脑认为图上应该有个三角形,于是凭空创造了一个。(1955年,这一独特的错觉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发现,便以他的姓氏命名)

”卡尼萨三角“和“卡尼萨矩形”

2.色彩和形状能影响人们所见

通过颜色变化,两组图传达的信息截然相反

第一图:”停止战争,迎接和平“;第二图“停止和平,迎接战争”

3.视错觉之错

视错觉就是大脑错误的解析视觉信息的现象。

上面的线比下面的线看上去要长,但实际上两条线一样长。(1899年缪勒 -- 莱尔设计了这一图案)

缪勒 -- 莱尔错觉

运用:你可以设计物体的展示方式,来引导用户注意特定的内容



拓展:人体生物学

1.在暗处余光看的更清楚

原因:人眼有700万对亮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和1.25亿对弱光敏感的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处,在视觉的中心区域,而视杆细胞则主要分布在外围。

结论:所以在弱光环境下,适用余光观察会比直视看得更清楚。

2.人的视觉是二维而非三维

光线通过角膜与晶状体进入眼球,晶状体将影响聚焦在视网膜表面。在视网膜上,即使是三维的物体,呈现出的影像也是二维的。这些影像被传送到大脑视觉皮质并被识别。例如大脑会想:哦,那是一扇门”“从而重新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影像。

3.视觉皮质汇总所有信息

视觉信息以电信号形式传输到视网膜后会汇总为多达12条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几条阴影信息,还有几条运动信息,诸如此类。大脑,视觉皮质接收这些信息后,由不同区域分别响应和处理对应的信息,比如,一处专门处理40度角的斜线,一处专门处理色彩,一处专门处理移动状态,另一处专门处理边线,等等最终,所有信息只被整合为两条信息:一条是 移动状态(物体是否正在移动),另一条是位置(物体和观察者的位置关系如何)。

运用:

基于拓展的第二点:多用二维元素,少用三维元素。大脑以二维形式接受人眼观察到的信息,因此屏幕上的三维图形可能会减缓人识别和理解的速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