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飞狐峪

由于疫情的原因,约有二月之余不曾出行了。今天再次开车飞奔在路上,心情格外爽快。早上出发时,路上有雾,虽说今日已是孟秋,但天气依然闷热,空气湿度大。车行至高速口时,大雾弥散开,太阳隐隐约约要冲出云层。又在路途,出发的兴奋什么也挡不住。

今日行程的目的地是蔚县飞狐峪。飞狐峪,俗称北口峪,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正南13公里宋家庄镇。《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遂成飞狐,故此处地名飞狐口”。峪,山中之谷也。飞狐峪是山岳型风景旅游景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位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巍巍太行山脉的最东北端,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处,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一条古通道。在没有汽车、火车等机动运输工具的时代,飞狐峪一直是通往山西高原及蒙古大草原的重要孔道。

约上午10:00左右我们到达飞狐峪,顺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山石耸立,斧劈刀断一般,四十里飞狐峪几乎步步都是看点,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怪石异峰,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飞狐口记》中称“千夫拔剑,露立星攒”、“有如天门”、“回合万变”。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南通华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之要道。现今虽已入秋,但今天阳光普照,满山滴翠,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今日最入人眼的是一种紫色和一种淡蓝色的野花,鲜花摇曳在秋风中,似乎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当地百姓说:“四十里飞狐七十二道弯,弯弯有洞天,处处含胜景”。

顺山路前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柱香景观,上接云霄,雾盘云绕,下垂谷底,沉重稳健,《蔚县志》说它“形类塔柱,高耸入云”,象“棒槌山”,象“缝塔”。有传说李广、杨六郎都曾在这里拴过马。所以又称拴马柱。百姓说这是“镇山棒”。明代兵部侍郎杨恃昌写诗形容它:“孤峰屹离撑,秀岩若天柱”。

继续沿山谷前行,我们见证了“箭眼”的传奇。相传北宋年间,杨六郎统领宋军和辽国在飞狐峪一带交战。战到最后,两国谈判议和,确定疆界。杨六郎提出,在双方议定好的疆界之上,辽军是否能再通一箭之地。辽国使者以为一箭之地不会多远,不如送六郎一个人情,于是就同意了提议。谁知杨六郎站在飞狐之地张弓搭箭,一箭射出,竟然将飞狐峪里的一座座山峰射穿,越过了壶流、桑干二川,箭才插在山上。辽国使者慑于六郎一箭穿山的神勇,只好让出了箭羽穿越的三川之地。杨六郎“一箭射三川”的故事赋予了“箭眼”传奇的来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注入了脍炙人口的人文气息。

飞狐峪又称四十里黑风洞,今人称它京西绿色大峡谷,在古代是两军厮杀的战场。据说,刘邦曾在此大败项羽;三国时,曹操派儿子曹彰在此大战乌桓;明朝三次北京保卫战之一就是因飞狐口失守而导致。到近代飞狐峪仍是战略要地,发生在飞狐口的抗日战争“明铺之役”:1938年八路军120师359团、711团在飞狐峪伏击日军,炸毁敌车32辆,打死打伤日军200多名,击毙日军中队长田原,大大打击了日寇的气焰,致使八年抗战期间日军未敢再踏进飞狐峪。

行在路上,用心感受奇景奇峰,穿越历史,看古今之变,感悟我中华大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爱我中华繁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