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追随伤寒大家蔡长福先生所得
冬至跟师记
(一)
“烂肉招苍蝇,臭虫苍蝇一个货,屎壳郎钻钻臭粪窝……”这是师父晚饭后给我们讲到学术的立场,非常的形象生动,也非常的生活化,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入微的观察和感悟,怎么会有这么经典形象的比喻呢?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自东汉之后,解读张仲景祖师《伤寒杂病论》的历代大家,不计其数,光是我家的书架上,也不少于几百本,我们又如何得其门而入呢?况且当今的语言环境已变,能真正会通古义且领悟参透其旨的又有多少?正如《医宗金鉴心法要诀》所述,“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师父对伤寒大法的解读,是由清初《医宗金鉴》发轫的,尔后直入伤寒大典,数十年如一日,潜浸痴迷,苦中作乐,其心之诚,其意之切,感应神明,会通祖师,于是对伤寒大法的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处处回归于生活,又处处来源于生活。师父说,穿衣服是第一处方,吃饭是第二处方,喝药才是第三处方,衣食保暖,风寒为百病之首。世界就两种病,一种是饿,一种是冻,缺食少穿,才会出现伤寒的条文,才会出现后面的方药,加加减减,变化多端,“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万变不离其宗啊!“论六经辨脏腑疾病定位,论虚实辨寒热再定处方”,病跟经走,方跟病行,六经找病,不要脱纲寻病!六个六,经病脉证法方,对伤寒大法的提炼已经够简要,我们还会舍近求远吗?
我记得20年前,我的书法老师教我如何深入书法经典王羲之《黄庭经》,他说你把字帖里面的所有的字看过一遍,然后选出你最喜欢的几十个字,天天临摹,反复临摹,弄明白它其中的用笔结字章法,日积夜累,时间长了,所有的字里面的技法规律包括了精神风骨,你慢慢就会领悟读懂掌握了……果真如此,不出三年,一手非常标致的魏晋风骨小楷在笔下自然流淌……,反之一些人朝三暮四,朝颜暮柳,此临彼摹,贪多不消化,犹如小猫钓鱼,猴子下山,终无所获,这其中的学习方法,是否也谙通于学习中医呢?
审美有雅俗,学术有高低,福报有厚薄,其中深入伤寒的法门也不尽相同,各自随缘吧!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认准方向,努力精进,专一尔后博采,广大尔后脱化,这当是学习传统文化以及技艺的不二法门!
(二)
“大黄芒硝是长生不老丹”,这是师父的原话,这让我想起我的长辈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家乡有个民间老中医,非常的出色,方圆几十里之人皆来找他看病,治大病重症,都离不开大黄芒硝。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人们想要健康长寿,一定要保持肠道通畅。但又如何清理肠道呢?师父跟我们详细的解析了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左顺汤,厚朴三物汤,三黄泻心汤,大黄牡丹汤的使用玄机,脏腑定位,虚实相兼,左升右降,侃侃而谈,自然倾泻,非参透伤寒之匠手岂可为之?
“大便泻过之后,肛门灼热疼痛,就是里热甚化毒了,高酸强碱烧的,要继续泻,写干净就好了”师父说。我记得几个月前,我老家有个屠夫,说是痔疮疼痛不能走路,我问他有没有打喷嚏、流鼻涕、怕冷?他说没有,就是大便粘腻臭不好解,肛门坠痛,我给他开了一付调胃承气汤,泻过二天之后,肛门尚有疼痛,我让他再继续服两天,结果到第五天就不疼了。师父讲的确是真实不虚啊!
“师父,红白痢怎么治啊?”
“红为热,白为寒,桃核承气汤最好,调胃承气汤也可以”,师父回答说。
(三)
“对桂枝汤的领悟,决定你对伤寒理解的高度”,师父如此说。桂枝汤是群方之祖,也是伤害的基础方,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你把桂枝汤领悟透了,伤寒的大法,你就基本把握了,看起来很简单,不就那五味药吗,好像都会,其中的奥赜又有谁真正的领悟呢?”师父又说。
“师父,桂枝汤是不是好像我们书法里面的永字八法,好像都能写,但又好像都写不好,这是基础,也是高度,更是功力,是这样吗?”,我问了问。
“我的乖乖,说的太对了!”,师父笑了笑。
“伤寒的法外法,证外证,多着呢,何止三百九十八法呀?我们要透过这三百九十八法,读懂它背后蕴涵的千千万万法,这才是真正的功力和悟性啊!”
“师父,你太了不得了!”,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墙壁床头,俯仰之间,皆是伤寒,穿衣吃饭,谈吐举止,皆是伤寒……这就是我的师父,处处伤寒,时时伤寒,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久而通灵,出神入化乎!
己亥年冬至 蔡氏弟子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