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总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内心深处给我重重一击,发人深省。而《半个喜剧》便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而写作可以将意识和潜意识融合。所以,我想试试看,从中,我可以体会到什么?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将两个人物丰满地塑造在我的眼前。一个是莫默,一个是孙同。莫默,一个始终坚持自我的女孩,就像是她的姓名一样,“不是对的就要说,我是这个世界的白鸽警探”。孙同,也就像是他的姓名一样,“我生活在水坑,所以我不能处处由着自己的想法,我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两人,因为一件事而互相认识。在此之前,孙同总是“不敢恋爱”,连他的母亲也是这么说。而他的“不敢恋爱”,归根结底是由于内心深度的自卑:复读三年才考到北京;单亲家庭;没房没车;工作也是靠朋友找到的……就像我的A一样,但最近看到一个知乎回答,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想将它写在下面。
“胆怯的人,永远在做准备的人,是最难脱单的!
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机会都是短暂并且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像是一个行色匆匆的人,站在你面前和你说:要一起走吗?她不会问你有没有准备好,不会因为你优秀与否就多等你一段时间,只要你稍微有一点点的犹豫,她扭头就走人。
而那些胆怯和永远在做准备的人,却一直在闷头苦干,错过了一个个路过的机会。
………………
这没有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这并不影响我们爱别人,也并不影响我们被别人爱。但那些“一直在做准备”的男生,是绝对接受不了这件事的,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有匮乏感,有空缺,他们自己都不喜欢他们自己。
而什么事情能让他们喜欢上自己呢?找不到!因为在“认同自己”这件事上,是不可能依靠任何外在的事物的,只要当你通过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完成自我认同,那么你的标准一直在改变。他们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永远对自己不认可,永远也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开始一段感情。
而我们找对象找的是一个可以共度难关的伴侣,而不是一个一直都在做准备的懦夫。
且勇气这件事,和你的能力并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一点事情,如果你真觉得自己未来可以给别人更好的依靠,那么既然这件事是迟早的,那为什么不把她也带上呢?”
孙同爱吉他,会唱歌,有爱心,喜欢猫,这在城市里算是妥妥的优秀男青年。但他有着在这座大城市所特有的自卑。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考虑得太多,以至于让自己忘了自己。
既然都要活着,那么为什么不在这个大城市中抬起头颅自信地活着呢!
最后,孙同走出了那一步,活出了自己以前不敢走的精彩。那一刻,世界都明亮了。那一刻,他的旁边有莫默……
电影片段:
文章中的知乎答案摘录于作者:宏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