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5讲|创造认知,胜过理解行业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5讲

创造认知,胜过理解行业

—— 谁定义价值,谁掌握话语权

理解行业,只能让你不犯错。创造认知,才能让你真正赢。

我们总在努力“更懂行”:研究趋势、打磨产品、分析对手……可最后却发现,大家越来越像。

真相是:行业共识,往往是内卷的起点。而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赛道之内,而在用户心智之中。

🌪️ 一、共识,是看不见的牢笼

每个品类都有它的“标准答案”:它用来做什么?该有什么功能?应该卖多少钱?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其实是集体默认的剧本。

于是,竞争变成了参数赛跑:谁更快?谁更强?谁更便宜?

但无论跑得多快,你始终在别人的地图上奔跑。

而真正的机会,在于重新绘制这张地图

💡 当所有人都在优化“功能”,有人却在重构“意义”。

🧠 二、用户不关心“你怎么做的”,只关心“我用了会怎样”

你可以投入巨资研发,掌握领先技术,拥有完美工艺。

但如果用户无法感知它带来的生活变化,再强的技术,也只是沉默的零件。

因为人做选择,靠的不是参数表,而是内心的画面感

它让我变得更轻松了吗?

它让我感觉更体面了吗?

它让我离理想生活更近了吗?

所以,高手从不讲“用了什么”,而是讲:“用了之后,你会变成谁。”

🌿 不说“某种技术”,而说“身体轻了一整圈”🌿 不提“复杂结构”,而说“坐下去,杂念就消失了”🌿 不讲“高效成分”,而说“清晨第一口,清醒整个世界”

这不是包装,是翻译——把功能,翻译成感受;把产品,翻译成生活。

🔁 三、每天一次“认知刷新”练习

要跳出行业惯性,需要持续训练。

试试这个简单方法: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问:人们通常怎么理解它?

→ 找到那个“所有人都默认”的答案。比如:“它是用来……的。”

🌱 第二问:如果它不是这个,还能是什么?

→ 强行跳出功能框架,往情绪、状态、身份靠拢。比如:“它其实是在帮人……”“它让人感觉像……”

❤️ 第三问:哪种理解,更能打动人心?

→ 选择最有情感张力的那个,反复强化。

📌 举个例子:一个日常工具,原本被理解为“提高效率”。通过三问,可能被重构为:“让平凡时刻,变得值得回味的方式。”

一旦完成这种认知迁移,你的对手就不再是同行,而是用户心中那个“原来以为的样子”。

✅ 本讲核心提炼:

・ 理解行业,只能避免犯错;创造认知,才能赢得市场。・ 行业共识是内卷的起点,打破共识才是破局的关键。・ 谁定义品类价值,谁就掌握定价权与话语权。・ 用户不关心你用了什么技术,只关心“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品牌的本质,是重塑用户对一个品类的认知。・ 每天问自己:我的产品还能被重新定义为什么?

💬 互动时刻:

有没有一个产品,曾经彻底改变了你对某个品类的看法?

它是怎么让你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认知刷新时刻”👇

🚩 上一期文章: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4讲|品牌是召唤,人群是共鸣

🚩 下一期预告: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6讲|战略的锚点,在于不变的信念

🌟 一句话总结:

不是你在卖什么,而是你让用户相信它是什么。

📌 推荐阅读: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十五年实战者的洞见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十二讲深度解析与结构化解读

🏢 作者介绍:

公司:金奇品牌营销有限公司职位:创始人兼CEO描述:金奇品牌营销|点石成金,守正出奇。

锜善铨,为中国品牌崛起而奋斗!

企业品牌+互联网实战派,品牌策划从0到1践行者;

首创品牌信仰理论:战略定位、品牌传播、知行合一;

信息化、品牌营销、商业模式三维立体顶层设计第一人。

服务行业:涵盖包装、工程、建材、医美、地产、日化、医药、饮料、汽车后市场、大健康连锁等十多个行业。

工作内容:趋势及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对手确认及分析,品类确认,品牌命名,广告语策划,品牌故事撰写,视觉锤体系构建,信任状建立,运营配称建立,战略规划及节奏打法建立(原点人群设计、原点市场划分、原点渠道建设),商业模式设计(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构建营销闭环,实现天地人网融合,顺势借力,破圈突围,占领高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