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5讲
创造认知,胜过理解行业
—— 谁定义价值,谁掌握话语权
理解行业,只能让你不犯错。创造认知,才能让你真正赢。
我们总在努力“更懂行”:研究趋势、打磨产品、分析对手……可最后却发现,大家越来越像。
真相是:行业共识,往往是内卷的起点。而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赛道之内,而在用户心智之中。
🌪️ 一、共识,是看不见的牢笼
每个品类都有它的“标准答案”:它用来做什么?该有什么功能?应该卖多少钱?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其实是集体默认的剧本。
于是,竞争变成了参数赛跑:谁更快?谁更强?谁更便宜?
但无论跑得多快,你始终在别人的地图上奔跑。
而真正的机会,在于重新绘制这张地图。
💡 当所有人都在优化“功能”,有人却在重构“意义”。
🧠 二、用户不关心“你怎么做的”,只关心“我用了会怎样”
你可以投入巨资研发,掌握领先技术,拥有完美工艺。
但如果用户无法感知它带来的生活变化,再强的技术,也只是沉默的零件。
因为人做选择,靠的不是参数表,而是内心的画面感:
它让我变得更轻松了吗?
它让我感觉更体面了吗?
它让我离理想生活更近了吗?
所以,高手从不讲“用了什么”,而是讲:“用了之后,你会变成谁。”
🌿 不说“某种技术”,而说“身体轻了一整圈”🌿 不提“复杂结构”,而说“坐下去,杂念就消失了”🌿 不讲“高效成分”,而说“清晨第一口,清醒整个世界”
这不是包装,是翻译——把功能,翻译成感受;把产品,翻译成生活。
🔁 三、每天一次“认知刷新”练习
要跳出行业惯性,需要持续训练。
试试这个简单方法: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问:人们通常怎么理解它?
→ 找到那个“所有人都默认”的答案。比如:“它是用来……的。”
🌱 第二问:如果它不是这个,还能是什么?
→ 强行跳出功能框架,往情绪、状态、身份靠拢。比如:“它其实是在帮人……”“它让人感觉像……”
❤️ 第三问:哪种理解,更能打动人心?
→ 选择最有情感张力的那个,反复强化。
📌 举个例子:一个日常工具,原本被理解为“提高效率”。通过三问,可能被重构为:“让平凡时刻,变得值得回味的方式。”
一旦完成这种认知迁移,你的对手就不再是同行,而是用户心中那个“原来以为的样子”。
✅ 本讲核心提炼:
・ 理解行业,只能避免犯错;创造认知,才能赢得市场。・ 行业共识是内卷的起点,打破共识才是破局的关键。・ 谁定义品类价值,谁就掌握定价权与话语权。・ 用户不关心你用了什么技术,只关心“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品牌的本质,是重塑用户对一个品类的认知。・ 每天问自己:我的产品还能被重新定义为什么?
💬 互动时刻:
有没有一个产品,曾经彻底改变了你对某个品类的看法?
它是怎么让你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认知刷新时刻”👇
🚩 上一期文章: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4讲|品牌是召唤,人群是共鸣
🚩 下一期预告: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第6讲|战略的锚点,在于不变的信念
🌟 一句话总结:
不是你在卖什么,而是你让用户相信它是什么。
📌 推荐阅读: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十五年实战者的洞见
《偏心复利 · 品牌心法》十二讲深度解析与结构化解读
🏢 作者介绍:
公司:金奇品牌营销有限公司职位:创始人兼CEO描述:金奇品牌营销|点石成金,守正出奇。
锜善铨,为中国品牌崛起而奋斗!
企业品牌+互联网实战派,品牌策划从0到1践行者;
首创品牌信仰理论:战略定位、品牌传播、知行合一;
信息化、品牌营销、商业模式三维立体顶层设计第一人。
服务行业:涵盖包装、工程、建材、医美、地产、日化、医药、饮料、汽车后市场、大健康连锁等十多个行业。
工作内容:趋势及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对手确认及分析,品类确认,品牌命名,广告语策划,品牌故事撰写,视觉锤体系构建,信任状建立,运营配称建立,战略规划及节奏打法建立(原点人群设计、原点市场划分、原点渠道建设),商业模式设计(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构建营销闭环,实现天地人网融合,顺势借力,破圈突围,占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