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医

                            读《父亲的病》有感

       今天,我读了《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心中深受触动。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表面上是在写父亲生重病后与所请的医生之间发生的事,实际上对当时所谓的“名医”做出了全面的否定和讽刺。文章以一篇故事开头,不仅对下文做出了铺垫,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待去时,却只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这句话,更是在一开头就表现出了这些所谓的“名医”草菅人命,毫无医德的特点。随后,鲁迅从这位名医的药引写起,通过列举出一大串数字,表现出这位“名医”的药引是多么难得,看似高深莫测,其实是在故弄玄虚。后来,父亲病情逐渐加重了,这位“名医”便“极其诚恳”地推荐了另一位“名医”,还偏要嘴硬,说:“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既要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又要拼命挽回颜面何声名,这样的名医,在鲁迅的心中自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另一位被荐来的“名医”便是陈连河。既然是被推荐来的,本领自然要更加高强,用药也有所不同。“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一行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巢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没有了。”看似幽默的语言,却把鲁迅对这类庸医的质疑和痛恨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其他诸如“平地木”、“败鼓皮丸”等的药引,丸散,自然不必多说了。

       然而,父亲还是病逝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一次直接说明自己对庸医的憎恶,但处处都隐藏着讽刺庸医的影子。这种手法,以及鲁迅的软中有硬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引子 公元1771年腊月初一。 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两个人,...
    沙漠里的海绵阅读 14,449评论 3 11
  • -1- 2017.1.28,大年初一。 一睁眼看见家人的微信红包,急忙一点很庆幸地我赶上了最后一趟末班车,但离“手...
    孟宇阅读 5,531评论 18 37
  •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很冷的人、看似暖了许多人、却总觉得转身后即是路人。心情好、和你说一天都没问题、心情不好、多说一分钟...
    Atina涵阅读 103评论 0 0
  • 那一阶段楚乔的天空是灰色的,看不到希望,挣扎着,矛盾着,责任,道义,如同枷锁让楚乔透不过气来,一如行走在独木桥上…...
    马德水阅读 345评论 0 0
  • 记得很久以前读过这样的一首小诗: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
    曦馗阅读 72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