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读书,贴一下自己的阅读数据,阅读时长972小时,读过282本,在读69本,读完56本,阅读天数1311天,阅读最久的书是《毛**传》(怕被和谐)35小时2分钟。
也刚好顺势回顾一下我和书建立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要分成三个阶段,先是高中开始读各种杂书,然后大学开始读心理学和一些底层方法论,最后是工作了以听书为主。
我和书的稳固关系,应该从高中算起,当时高考保送之后,在家无所事事,就希望可以做些提升自我的事情,就在豆瓣上留意各个领域排名前几的并且我看着有兴趣的书,想着尽量博览群书做一个全才,现在很多书都忘得差不多了,印象比较深的反而是《影响力》、《亲密关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类现在听着比较奇怪的书。
在大学期间,主要是读两类书,一方面是总觉得自己心理有些问题,做什么事都拖延没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读了很关于拖延症、心理学的书,比如《拖延心理学》、《社会性动物》之类的,另一方面当时对刘末鹏的博客非常痴迷,尤其是关于学习和方法论的领域,后来还买了他出版的《暗时间》,至今对我还印象很大。(说个题外话,当时从刘末鹏的博客听到李笑来这人,可惜没follow,不然指不定也能混币圈,财富自由呢)
关于心理学、方法论之类的书,其实让我受益匪浅,一个很深的感触是,这些书本里的知识,其实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重塑你的底层认知。
举个例子,比如读《追寻逝去的记忆》和《社会性动物》后,当时没啥感觉,但其实这些书一方面慢慢固化了我唯物主义的观念,当了解到记忆、理性和感性都能被神经科学或心理学实验所解释,就很难再去相信唯心和神学,另一方面这类书也改变了我对于失败的归因,过去按照成功学或鸡汤文的逻辑,失败总是会归因到“自己不行”上,引发自责内疚甚至从本质上否定自己,而这些书让我将失败归因到流程和客观条件上,导致抗压能力很强,遇到问题会找优化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怪在“自己”身上。
总体来说,在大学期间读下来的书,其实是在潜移默化,逐步影响着我的底层价值观和方法论,而这样的发现,也让我持续认同阅读的价值,让我在工作之后,也在不间断的阅读。早先在第一家公司,比较空闲的时候,白天和晚上都能偶尔读读书,后来去了现在的公司,忙倒不是特别忙,但通勤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早先是坐地铁,又挤又晃又无聊,就开始拿微信读书带上耳机听书,当时还是挺享受的,尤其是有位置坐的时候。后来开车上班,通勤单程还是一个小时,但用车上的微信读书来听书,体验就更好了。现在和大家聊天,提到我每天通勤两小时,大家都觉得我很痛苦的时候,我都会说这是我每天仅有的学习时间了。
现在听书的范围,比起高中时候还是少了不少,但比大学又广了很多,选的大多是微信读书里的神作榜的书,但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尤其是和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相关的书,或者是近现代史(五四之后到改革开放)。经济学类的书籍,一方面出于对财富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感兴趣,近现代史确实是兴趣使然,喜欢听过去一代代历史人物为国奉献,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现在觉得习以为常的路线和制度,其实在当时都是经历过很多争论和探索实践的。
总的来说,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成本很低长期收益又很高的事情,很庆幸自己能持续阅读。其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感悟和想法没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念头经常转瞬即逝,感觉非常可惜,后续希望我能持续写一些随笔,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