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族企业”华为变相劝退34岁以上员工,招来很多骂声。
一个企业的人事行为,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引爆集体焦虑的主要有两点:
在狼性企业卖命十年,三十多岁却被残忍辞退。
有房有车养二宝,看似稳定的中产生活,一旦职业受挫,立刻岌岌可危。
我和很多人一样,被这个新闻扇了一巴掌。
鸡汤里说,奋斗是最好的安全感,苦干10年实现财务自由……结果,34岁就被当成职场“老人”处理掉,财务自由变成随时崩溃的美梦。
但是我得承认,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这种事情在国内的公司很常见。华为是把金钱激励发挥到极致的公司。任正非在一次对高层管理干部的讲话中,就非常坦白的提过:
华为要引入一批“胸怀大志、一贫如洗”的人进入公司,来激活沉淀层,不能让我们这些人功成名就了就在这里过日子。
“胸怀大志,一贫如洗”这八个字很精准,企业最想要的就是有野心但没钱的年轻人,对金钱激励敏感,身体好,负担轻,为了绩效奖金能拼命;等年纪大了,冲劲不足,对不起,公司觉得不合算了,高薪养“老人”,不如换个便宜好用的年轻人,反正嗷嗷求职的大学毕业生遍地是。华为对部分员工的切割,是保持高效竞争力、挣扎活下来的方式。
国内没有强有力的工会,没有限制年龄歧视的劳动法,盼着企业善心大发,高薪又体贴,顾惜螺丝钉的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这是做梦。
举步维艰,缺乏职业安全感,将会是今后职业生涯的常态。
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空间,不算太优秀的职场人稍微努力,水涨船高,也能跟着混上管理层,过较为体面的生活;
这给我们这代人很多假象,比如:
读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
努力工作几年,就能升职做个小主管;
当上管理层好好干,40多岁混成高管;
拼它十年,实现财务自由,然后提前退休,环游世界。
但现在,时代变了。经济增长的曲线不可能始终高昂向上,就业市场也是如此。华为变相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新闻,不过是冰山一角。
社会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经济增速下滑,除了互联网、房地产等少数行业,大部分企业日子不太好过,管理层上坐着的还是年富力强的人,离退休腾地方远的很,升职发展机会大大萎缩。创业公司虽然提供快速上升的难得机会,但生存率低到吓人,据说90%的创业公司都会死,谁也算不准自己是不是活下来的那一个。
我们总要清醒过来,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学习适应新的情况。多年不升职,转眼就失业,生活的小船说翻就翻,职场人该为最坏情况做好心理准备。
《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在书中说:“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职场顶层的人都不轻松,在食物链中下层讨生活的大多数,百倍努力,才能维持生活向好发展,避免阶层继续滑落。
职业安全感,企业给不了,国企下岗是前车之鉴,人工智能等未来还会让很多职业彻底消失;房产、存款,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终身学习,到哪都有饭吃,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Christine Lagarde有一句话,跟大家分享:
In today’s world,sticking with the status quo can be even riskier than strving for change.
当今世界,保持现状远比挑战未知更危险。
今时今日,经济生活变动非常剧烈,职场人是时候放弃对公司稳定的期望,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操心了。
首先,谨慎选择每份工作。评估自己的优势,找准职业方向;价值观不符的公司最好不要强求;当前薪酬和长期发展如何权衡,在入职前就考虑清楚。
在职时,全力以赴,成长自己。尽全力做好工作,充分利用公司的平台锻炼自己,对得起薪酬,关键是帮助自己成长。同时,视野跳出,为自己打算,随时保持能离开一个体系的能力。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位资深猎头的话,大意是:每天都像入职第一天一样兢兢业业,每天都像明天就要离职一样为自己打算。
为自己打算,包括积极关注行业动态、积累人脉和资源,保持学习习惯,随时更新知识储备,经常审视工作现状和职业发展的偏离程度;如果现在的工作逐渐偏离职业发展轨道,或者慢慢变成舒适区,不再能激发成长,果断说再见。
还是那句老话:居安思危,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