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分析一个行业的文章,在知乎上有很多,有些长达数万字,有些抛出一大堆框架,看过的人难免心生困惑:行业分析的指标或因素太多,根本记不住,也理不清哪些才是重点,更不用说这些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哪些是自变量,哪些又是因变量。
而且在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人对于行业分析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投资某个行业,有的是为了代理某个产品,有的是为了在某个行业中就职,这就直接导致了行业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会因事而异,不同的着眼点,结果或许完全不同。
如果从投资角度看,分析一个行业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进入,其实关键是做好以下四点的把控。
1. 市场潜在规模
这点毋庸置疑,市场规模如果不大,未来的利润空间必然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细分市场,市场容量只有几亿,客户群体不大,购买频次又低,如果客单价也不高,可想而知,这样的小众市场,它对于投资人的想象空间能有多大。
当然了,如果这个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而且产品同质化程度也不是很高,这样一来,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不多,各自都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内部的竞争也不至于太惨烈,这样的话,对于那种本来就计划小额投资的情况,还是值得参与的。因为即使市场潜在规模不大,但依旧能获得一定的行业利润。
从现实层面看,大资金大巨头往往青睐市场规模可观的项目或行业,比如我们熟悉的房地产、大健康、金融等,都是万亿级市场,而小资金则更愿意参与一些进入门槛低,技术壁垒低的行业。
在实践中,有人对“市场规模”盲目推崇,似乎只要市场规模大,这个行业就值得进入,话说出来,市场规模大小并不是唯一要参考的因素,假设一个新行业,未来市场规模相当庞大,但目前尚处于导入期,消费者教育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非一般企业可以承受,那么,这个行业适合你吗?还是那句老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 所处发展周期
这点是从时间纵轴的维度去审视一个行业,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一般会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区分行业处于哪个阶段,可以从企业数、产销规模、产品品种数、价格及利润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
正如雪球上很多投行人所讲,最好的投资时间,就是那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但业内尚无龙头企业产生的阶段,因为这个时间左右,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那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必然会脱颖而出,而它们未来必然会成长为龙头企业。
如果是要进入到某个行业,也应选择成长期,因为此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消费者的认知渐趋成熟,但竞争还不至于太惨烈,品牌壁垒、技术壁垒、规模效应等在此时还都尚未出现,是群雄逐鹿的良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竞争,行业进入到成熟期,产品和技术已经成熟,产销增长率趋于稳定,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新的市场增量非常有限,基本属于存量PK,早先进入的有些企业,因利润变小等,选择退出。竞争格局相对稳固,各玩家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企业护城河也日渐明晰。
至于衰退期,就更要慎重了,需求减少,行业规模逐渐萎缩,转产、倒闭时有发生,当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替代品的出现,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选择,就如同手机替代传呼机,智能机替代模拟机。
以上是理想状态,在实践中,在行业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投资人进入,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在导入期进入有先发优势,有人也会在成熟期选择进入,是因为自己在细分市场有核心优势,可以PK掉现在的头部企业,企图颠覆或改变现有竞争格局,更有甚者在大家都退避三舍的衰退期进入,是因为自己拥有的核心关键资源,在已进入衰退期的某个行业中还能发挥价值,自己也没打算长期投资。
所以说到底选择何时进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3. 行业竞争环境(决定行业吸引力大小)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是产业链中的一环,承担着具体的产业分工,比如大卖场承担下游销售功能,他们的上游企业是产品的生产企业,或者是生产企业在当地的经销商,而生产企业的上游企业是产品原料及设备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如此环环相扣,组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各个角色PK或博弈的结果。
还是拿大卖场这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在网络销售时代到来之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至2000年左右,是大卖场发展的黄金期,所谓的各种名目的收费,就是这个时代的独有产物,比如什么进店费、条码费、堆头费、店庆费等,如此苛捐杂税让众多厂家叫苦不迭,但依旧还得继续供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卖场在产业链中的强势主导作用,所谓的“决胜终端,渠道为王”就是那个时代上游厂家最为默契的内心独白。
而到底大卖场为何如此强势?从波特五力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A. 下游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庞大,少数一些人不选择进店采购,丝毫不影响整体业绩,反倒是单个消费者群体,在一个巨无霸的现代终端面前,议价能力是非常弱的。
B. 上游供应商:数量庞大,大卖场可选择余地较多,议价能力较强,反倒是这些供应商很被动,因为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大卖场就那么几家,失去一家,会对其区域销售造成很大影响。
C. 替代品:在当时来看,跟大卖场有替代效应的是传统的便利店、商场,但因这些业态跟大卖场在本质上有区分,对其无法产生威胁,比如便利店注重方便,商场是直接被大卖场挤掉日用品这一块市场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卖场可谓独占鳌头,霸王条款也得以横行多年。
D. 潜在进入者:由于大卖场的位置一般较为优越,因此对于想进入分得一杯羹的投资人来说,如果没有及早占领优越的地理位置,取得先发优势,否则很难立足。
E. 现有竞争者:相较而言,大卖场割据一方,在自己商圈范围之外的,对自己的竞争威胁并不是很大。
再举一个反面的案例,同样为渠道商,但其在产业链条上的议价能力跟大卖场相比,可差远了。
医疗器械代理商群体,其上游是掌握品牌及技术、在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各医械厂家;下游是数量相对较少、直接决定医械销量的、有较高话语权、数量相对不多的医院;还有着数量庞大、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竞争同行;更有大量面临转行的医药代理商欲进入医械市场;至于替代品威胁,比较明显的要算是国家执行的集中带量采购模式,医院直接与医械厂家议价,中间的代理商利润明显减少,很多都成为配送商角色了。
4. 产业政策
如果说以上考虑的这几点因素,还在自身能掌控的范围之内,那么产业政策的导向,却不是大多人能预测到的,这个需要更长远的眼光,而且综合考虑的因素又很多,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国际趋势等,有时一项产业政策的出台,就是以上多个因素在当下那个时代背景下系统博弈的结果。
诸如近期被热议的教育双减政策,在我国,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不可能完全走市场化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容许被无视,现在说这些,貌似有些马后炮的嫌疑,但的确这一政策的出台,给市场降了温,也缓解了家长与日俱增的焦虑感,更是让跃跃欲试的各路资本闻风丧胆,所有人都该冷静冷静了。物极必反,天道轮回。
再就是医械行业的国产化政策,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医疗器械高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事实,让国人再次认识到自主研发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一大批国产高端设备的持续上市,便是这一政策落实的结果。还有就是惠及民众的药械集采化,有些耗材降幅高达90%以上,大大压缩了上游厂商的利润空间。
总结一下,“市场规模”看天花板,“行业发展周期”看时机,“行业竞争环境”看吸引力,“产业政策”看风向。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