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三招每天节省三小时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宅在家里,除了游戏、电视剧大行其道外,更有价值的网课和在线训练营遍地开花,让人们可以利用难得的悠长假期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和我自己都报了很多课程和训练营,比如写作、练声、演讲、理财、时间管理、PS、抖音运营、微创业……对于平时忙于生计,无暇充电的人来说,徜徉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海洋中,充实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随着复工的开启,很多朋友都表示:买了太多课,实在来不及应对,好一点的将课程勉强囫囵吞枣地学完,最悲催的就是顾此失彼,学学这个,听听那个,最后哪个都没学好,既浪费了钱,又弄得精疲力竭。

疫情期间严峻的经济形势,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除了本职工作的技能,多掌握几个硬技能时非常必要的。所以该学的还是要学的,但怎样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01、 每天省出3小时的实战详解

我是一个创业者,每天工作8~10小时,周末也常常加班,近来疫情虽然大大缓解,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不敢叫家政,也需要经常花时间自己做家务,但我每天还是能挤出平均每天3小时学习。最近在同时学习3个课程:头条写作、声音训练营、PS训练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平时还有日常的读书、英语口语练习、健身,只要合理安排,还是能忙得过来的。

关于学习的时间安排

每个工作日,早上起床漱洗后,练完一遍太极或晨间瑜伽,是头脑最清醒,思维最活跃的时段,适合做比较复杂的事情。我会用1小时写作或读书,这时候的效率很高,往往晚上要写2个多小时的内容,早上1小时就能一气呵成,而且写的时候内容有新意,读书时感悟也更深。

关于生活的时间安排

饭是晚上就放进电饭煲的,包子之类的点心也是在读书写文章前放入蒸箱,设好定时,到了早餐时间粥和点心都好了,就从从容容坐下来吃早餐,顺便听一些轻松的内容,比如樊登、得到、喜马拉雅或网络小说。

关于上下班的时间安排

上下班通勤,在疫情前,虽然自己有车,因为交通拥堵,开车和坐地铁时间差不多,我宁愿坐地铁,出了可以听书外,还可以浏览微信和邮件,每次通勤起码能节省半小时,一天两次通勤也能至少节省1小时。

如今疫情尚未彻底平息,上海又是海外归国人士的集散地,所以我这段时间还是选择开车上下班。当然就无法看微信和邮件了,但我发现除了听书外,还可以听头条写作课和声音训练营的教学音频,还可以练声,比如发气泡音、嘶声、腹部呼吸、口部操、舌部操,在自己车里都是可以的,在公交上反而就不太合适了。

所以,这样通勤路上,也至少节省了1个小时。

关于下班后的时间安排

晚上到家,我事先已经在网上买好了半成品,回家后开始用电饭煲做饭,用炒菜机器人炒菜,再做一个鲜美的汤,不消半小时饭菜搞定,期间也可以听些轻松点的书或音频。饭后洗碗、倒垃圾时也可以听听轻松的书或音乐。扫地我会用扫地机器人,花园浇水我会用自动喷灌设备,善用电子设备,每天差不多能节省0.5~1.5小时。

晚上除了有时要加班工作、学习、娱乐、和家人互动外,我一般都会用器械健身半小时或跑步机上跑半小时,再练半小时瑜伽,这段时间我会同时看直播视频,或看教学视频的回放,又节省了1小时。

当然,一天也不能安排得太满,总有点意外事情发生,所以,我一天的安排还是有1~2小时的留白,如果有意外发生就当作缓冲用掉,如果没用掉就奖励自己看看喜欢的电影,或者KK歌。

当天我安排了15.5小时的事,但还空闲1小时51分钟


关于周末的时间安排

周末,我一般都专心学一门操行型的课,这段时间我在上Photoshop。这种操作型的课程在疫情前一般是线下课,现在则是线上课,一般每周花一天,上下午总共要上6小时,作业还要做1~2小时。

这类操作型的线上课有一个特点:有较多的冗余教学时间可以复用。老师往往会反复和学生确认是否掌握,经常需要学生一个个上传自己的习作,或者打个数字/表情表示自己听懂了。有时有些同学一遍没听明白,部分内容会反复讲。我一般在老师讲新知识要点时会认真听讲,立即做练习,所以那些老师在反复确认或重复讲的时候,我会看看微信、邮件,有时会练几分钟办公室瑜伽,舒缓一下疲惫的肩颈和腰部,既健身又能有效恢复精力。往往6小时中,我有1~2小时是复用的。

总之,工作日,我利用精力充沛时段做复杂事项,节省了1小时,利用电子设备做家务节省了0.5~1.5小时,利用在通勤时段节省了1小时,在健身时又节省了1小时;在休息日,没有通勤,我利用远程教学的冗余时段又节省了1~2小时。所以,高能时段做复杂的事、善用电子设备、合理复用时间,平均每天至少可以省出3小时。

02、 3种可以时间复用的事情

对于高能时段做复杂事项、善用电子设备,估计没人有什么异议,但对于时间复用,可能有些朋友会指出:做事应该专注,一心二用其实并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

确实,对于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事情,是需要专注进行的。比如我工作的时候和我读书、写文章、学英语时,我都是专注进行的,这种时段就不适合时间复用,我把它们称为专注事项。

而我们在做一些不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而且耳熟能详的事情时,确实就不用专注,就可以复用时间。我把它们称为“容器类事项“,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 篮子类事项―――同时可安排听觉类简单事项

容器里能装什么呢?也是事项,但包括简单事项、一般事项和复杂事项。

简单事项,就是不用太动脑的事项,包括:只需要用耳朵的听觉类简单事项和需要用眼睛的视觉类简单事项。

我们可以把听觉类简单事项(如听书、听音乐、练声)比作石头,把视觉类简单事项(如浏览邮件/微信、刷朋友圈、刷抖音)比作沙子,把需要动手的一般事项(如处理行政事务、回复邮件)比作水,把需要动手的复杂事项(制定计划、设计、写作)比作油。

不同容器可以装的东西是不同的。

这里,我把通勤开车、户外跑步比作篮子类事项,它们本身要经常用眼以保证安全和方向,所以只能同时容纳石头,也就是听觉类事项。

比如户外跑步不能看书,不能看视频,但可以同时听书。

(2) 纸箱类事项―――同时可安排听觉、视觉类简单事项。

这类事项本身虽然有些也要用眼,但只是偶尔用用,而且不用来保证安全和方向,比如坐公交、在跑步机上跑步、在健身器械上健身,这些我把它们比作纸箱,它们可以容纳石头(听觉类简单事项)和沙子(视觉类简单事项)。

比如,同样是跑步,在跑步机上跑步就可以看视频。


(3) 水壶类事项―――同时可安排几乎所有事项

这类事项基本上是等候类,比如坐飞机/火车、在4S店修车、等人,我把它们比作水壶类事项,在这个事项同时我们可以做任何需要动手的事情,包括水(一般事项)和油(复杂事项)。

就像今天,我发现花园养鱼的池塘里的水浑了,我要放掉一些水,然后再将新鲜水放进去,这个过程很长,人最好在边上守着,不然的话水放得太多鱼要死掉,灌水太多又会造成了很大浪费。

于是我就坐在鱼塘边上,开始做一件复杂事项―――写这篇文章,在思路一时受阻时,就向池塘里瞄一眼。

总之,不太耗脑力的事项,篮子类、纸箱类、水壶类事项,我们都可以拿来复用,做不同类型的事项。

03、 根据实际情况善用时间复用术

要注意的是:根据人、场合的不同,是否可以时间复用,或者采取时间复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 生理和心理素质不同

我有个朋友晕车、晕船、晕飞机,那他坐车、坐船、坐飞机都没法做复杂的事项,甚至不能做一般事项,只能看看视频、听听音乐了。

有些朋友开车听听音乐还行,一旦听稍微复杂点的音频,就可能影响开车,会错过路口、开错方向,那就不建议复用这个时间了。

那我自己来说,我开车没问题,但坐别人的汽车时看手机经常会晕,所以坐出租车时我只能听书、听音乐。

(2)一心二用能力不同

我在平安工作时,会议多(经常是不在开会就在开会的路上)、邮件多(每天数百封),所以大多数高管都养成了一种能力,就是在开会时,只要不是自己主持会议,就能够一边处理邮件,一边竖着耳朵听会议内容,一旦由涉及到自己需要自己应对的地方就能毫不含糊地做出响应,当然这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

在偶尔需要做出反应的事项期间,如果你有这种一心二用的能力,能用来复用的事项最好是可以碎片化进行的,就比如回复邮件、微信之类。


(3)场合不同

我曾经有一位老板,是坚决不允许下属在客户时看电脑、看手机的,所以,我们在他出席的会议上,就不能复用时间了,只能全神贯注地开会,当然这样开会效率高,开会时间短,也没有毛病。

当然,类似头脑风暴会、企业内训这样的会议,本身就需要全身心投入,也是不适合一心二用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一心二用是要消耗大量精力的,所以在可以一心二用的时候是否确实要这么做,还要看当时的状态,不要太勉强自己。


写在最后:

哈佛大学经过80年的调查告诉我们:人生赢家需要十项全能:赚钱的能力、财富自由的能力、健康、时间管理、空间自由、心灵自由、爱的能力、人际网络、影响力和找到人生使命。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不用焦虑,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公式吧:(1+0.01)^365=37.78,每天多出3小时学习,日积月累,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我们就能进步得越来越快,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