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家

我似乎从来不恋家。


图片来自:随手拍摄

回想起来,很奇妙:

我不在祖籍长大,童年的最初时光,跟着父母在异乡;

我不在自己村庄长住,即使回到老家,不少时间住在其他亲人家;

和家的交集实在有点少,住校的时间,一住就将近10年;

工作后回家,会想要找到曾经的日记本、读过的喜欢的书,带走到工作的城市,而不是留在家里;衣物几乎不留,回家总是穿妈妈的衣服;离家之前收拾很久反复检查有没有忘记带的物品,生活用品总是随身携带的旅行装,从不留下我最近来过的新鲜气息···


图片来自:随手拍摄

直到2018的最后一天,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长辈离开,参加完葬礼,离开家的时候只收拾了五分钟,下一秒要上车走了,上一秒还莫名地要洗衣服晾衣服,把衣服留在家里----

似乎,开始为下一次回来做准备了。

曾经有一个收集匿名纸条的朋友圈H5,当时有一位匿名者给我写了一句:终有一天,你会回到那个你该回到的地方(是这个意思,但是原话可能没这么长)。当时刚经历过一场风波,自己回到现实世界生活走向正轨,看到它的第一反应真的很恐惧,总觉得这是一个诅咒。

其实,只是时机没有到。


图片来自:随手拍摄

很多时候我喜欢用“时机”来表达时间。

在我看来,时间是一个客观的度量,而时机带有一点需要为此用心做准备的美感,这个准备的基础是条件达到,能力可以;关键是意愿,已经准备好接纳、面对、争取。在两者共同构成的“时机”里,最后只需要一件小事情的发生,便会带来很大改变,并带来一种“顿悟”“命中注定”“回想起来早有预兆”“我就知道是这样”的感觉(也许熟悉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会发现我又开始用 Fogg Behavior Model 来看事情了)。

心里准备好了,看事情自然换了一个角度,比如多一点柔软的牵挂而不是窒息的束缚;多一点“愿意去做点什么”,而不是“我必须做到什么”;多一点去喜欢的可能,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定论。

而回到“恋家”,仿佛一颗钻石,折射着亲密关系,也折射着三观,折射着你做决策的依据,折射着童年的影响···

不恋家会缺失一些亲密的温柔的东西,一旦遇到一个承诺亲密的人,便把所有期待压在这个人身上,用尽力气去学习和适应以便达到对方正常的亲密要求,付出很多并期待获得理解、认同、底气、回馈,再不济期待一些包容、迁就、不计较。然而带着这样被救赎的期待,去另一个人身上寻找你想要的力量,本身就已经着魔--

或许,图文又有那么点关系--

大自然的苔藓只在适合自己的潮湿阴凉地释放生命力,人类的聚合也是一方水土会养一方人,而自己只能在生命来时的路才能找到自己期待的那点力量:

不问答案和承诺,自顾生长,是晴空里的玫瑰,是阴凉地的苔藓

--直到,长大成自带温暖力量的那个自己,然后

被发现

被看见

被珍藏

就像这被我发现后贪婪地珍藏在眼睛里、脑海里、心里的苔藓一样。




阿树笔记:情感洞察者👓 读书爱好者📖 在简书分享我的小故事和生活感悟,愿我们一起成长,成为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