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片详情页临摹

与其说“临摹”,不如说是“默画”,百度对默画的描述是“凭记忆作画,是熟练掌握绘画技巧,加深结构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一般要求先对形象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形象的特征结构及运动规律胸有成竹,然后再凭记忆画出来”,道理都一样,绘画能如此,做产品当然也适用。

不是每个人都是乔布斯,对于我来说,产品之路是先临摹,再默画,然后重设计,最后才创造。

1、某一个空间下内容元素多但又都不可缺少(比如短评里头像、昵称、评分、点赞数、时间等),此时各元素位置该如何放置?

解决方案:

有几个元素的位置可以直接确定,优先展示头像(识别度高),然后是昵称(唯一识别),接下来才是评分(主体进的动作)。

点赞数我放在了头像和昵称下面,时间则很自然的放在头像、昵称、评分这一行的最右侧。豆瓣的做法是将点赞数放在短评的下方左侧,这里我忽略了一点,用户在这个地方其实是可以点赞的,而我仅仅把它当做数量上的展示用,忘记了它还是一个按钮。豆瓣做法的优点有两处,一是逻辑上的正确,先看短评,再决定是否点赞,二是行动上的简便,因为短评与短评之间间距较大(下面会谈到),放在两条短评中间比放在头像和短评中间更方便用户操作。

定好了点赞数(按钮)的放置位置,为了平衡视觉上的差异,于是将时间也移到了下方右侧,同时点赞数(按钮)、时间都用了灰白色显示,推测是为了弱化这些元素,从而引导用户更关注评论内容本身。

为每一个设计行为找到回应“WHY”的依据,尽量少的拍脑袋决定。

2、单个页面内栏目太多,要下滑许多屏才能浏览完,如何做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区分?

解决方案:

我首先想到的是用细横线或者卡片来做分割,但是实际操作中都否定了,豆瓣的影片详情页有六屏之多,而且每个栏目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区分开来,画了一下简略的原型,满眼的横线实在受不了;另外就是用卡片,但豆瓣的原设计就没有用到卡片,有很多栏目也不适合用卡片。

那么看豆瓣是怎么做的,细横向、留白和配色混合解决。豆瓣也用了细横线,都是用的很克制,这里说克制是因为不仅用的少(总共三条,分别在“我的评分”、“即时讨论”,“短评”下),而且这些线既细又浅,难以觉察但又的确存在。留白主要用在五条短评和五条影评中间,因为留的多(已经六屏,不在乎多少了),第一眼看上去还是很好区分的,感受也不错。配色分割有两处,一处是更多,“更多”用了绿色的主色调,提醒用户有更多内容的同时很巧妙区分开了各个栏目;另一处是这部片子被收集的豆列,这里整个背景色都用了灰色,很好区分,逻辑上也透露出和影片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密。

3、豆瓣电影的每部电影页面里,影评默认只显示前六条(网页版)热门影评,那如何避免出现马太效应?(来自知乎)

解决方案:

这里可以直接去知乎看哦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27678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88679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4,517评论 25 709
  • 发现 关注 消息 iOS 第三方库、插件、知名博客总结 作者大灰狼的小绵羊哥哥关注 2017.06.26 09:4...
    肇东周阅读 12,292评论 4 61
  • 今年算是见识了我的整理术到底有多糟糕。 前段时间,践行时间管理时我发现我几年的照片没有整理。 上上个礼拜完成了20...
    熙溪儿阅读 158评论 0 0
  • 最近几个月的心思,大多被工作牵住,新的工作业务繁忙,旧的工作还需要尾后处理,时间被压缩的很有限,并因此而先后放弃了...
    凌若晨轩阅读 31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