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偏远乡村历经19天之久来到北京,本想在这座大都市里找间学校学习,可是事不如人愿。要么就是怎么也考不进,要么就是考进了却没有学费。种种的原因让他的求学梦断弃了。好在虽然没有进学校当过正式的学生,可是他不忘记学习,让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而他的学习量也不会比正式学生差,只会付出更多更多,不会少。这也才会有机会到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也才有那些后来的人生故事。虽然其中大部分功劳是徐志摩的推荐和胡适的赏识任用,可这毕竟是他的本事所获得。
虽然刚开始有讲不出话的尴尬场面,成了学生中的笑话。等他逐渐熟悉教书先生的生活样子后,他的课却成了学生们的期待。在中公可谓“风生水起”。
胡适说:从文在中公最受学生爱戴,久而不衰。
在上沈从文的课中有一个女生名叫张兆和。
何许人也?
安徽合肥人,曾祖父张树声清末将领,父亲张武玲。
1910年9月生,17岁时和二姐张允和一起进入中国公学预科,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
不可思议的是,张兆和在学校学习成绩不仅优秀,还热爱体育运动,在学校中可是女子全能运动排名第一,还是女子篮球队队长。
这一切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如何耀眼,放到现在那也是十分的引人注目。
在1930春天时分,开学不久,他收到了一封信,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一位老师的情书。
张兆和没有惊慌,要知道一个老师给学生写情书,活在当今的人儿见到这等事,最少也会是网上一波热搜。
张兆和与其他信一样不予理睬,而来的还是继续的来。
她的沉默
他的坚持
1930年5月胡适要辞去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让沈从文也萌生里要走的想法。毕竟在中公里胡适是他最大的支持,没有了这个支持,往后的难题将会接踵而来,再说自己在这里也不是很舒心。
既然要走,那有个事是要弄清楚。
那个女同学是否愿意为我打开一扇门?
无法从正面得到回复,无奈,沈从文只能求助于张兆和的同学皆好友王华莲。递给她两张写得满满的纸。
其中有这样的言语:
“ 我因为爱她,恐怕在此还反而使她难过,也不愿使她何等义务,故我已决定走了。不过我愿意知道她的意见而走。”
“因为我自己感觉到生活的无用可怜,不配爱这样完全的人,我要把我放在一种新生活上苦几年,若苦得有成绩,我或者可以使她爱我,若我更无用,则因为自卑缘故也不至于再去追求这不可及的梦了。”
几日后张兆和到上海,要与沈从文把这问题解决。
她不爱他
之后沈从文信中说:
“我总是爱你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也好也仍然是很好的事。我若快乐一点便可以使你不负内疚,以后总是极力去学做个快乐人的。”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在一旁的胡适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这样说:
“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够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不久后沈从文辞职去武汉大学,离开前写了“最后”一封六纸长函给张兆和。
在张兆和那几天的日记中记录比以往的要长些。
其中言语:
“谁知道啊,这最后的六纸长函,是如何的影响到我!...我满想写一封信去安慰他,叫他不要因此忧伤,告诉他我虽不爱他,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顽固的我说不爱他便不爱他了,但他究竟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