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产生要拍照、要写字、要发视频等晒朋友圈欲望时,我们内心的OS是这样的:
“我很开心,快围观!”
“我很生气,快围观!”
“我很无聊,快围观!”
……
实质上,真正的潜台词有可能是这样哒:
“此刻的我寂寞了,走过路过的不要忘了来留个爪印,谢了。”
看到一本好书,遇到一处好风景,吃到一堆美食,认识一群好玩的人,生了一个可爱的娃,好不容易减了个肥……所有的所有都值得晒到朋友圈,不一定是为了炫耀,有人说,心里缺什么就炫耀什么,这点不太对,有不少晒朋友圈的人真的不是为了炫耀,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点寂寞了,假设身边的人足够可以分享与解忧,又何需花时间晒到朋友圈上,还要考虑屏蔽这个提醒那个,不然就会有无穷烦恼,前段时间就出现了朋友圈分错组,结果晒错圈的噩耗(对当事人来说是噩耗无疑)。
我们在微信圈晒了个信息,初衷有很多种,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在于其影响力,犹如掷一颗石子于湖中,即使无任何响声也会期待能泛起些许涟漪。
不相信么,设想一下,如果你连续三天晒朋友圈,没有任何人回复你,你的内心作如何想?
你会想:我的微信是不是坏了,朋友们怎么都看不到我发的东西?
而如果连续一周都没有朋友理你,你会悲愤莫名,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当然,做微商的除外,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自说自话,只管刷屏般发信息,不需要回复一样可以活得好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刷朋友圈当成了一种习惯,无聊与不无聊的时候都是要刷一下的,看看朋友圈的鸡汤大师、晒娃女同学、自拍狂人、旅游达人……又开始晒啥?他们都像在自说自话,却又像在诚意地邀请你去围观一番,我们强忍着不耐烦,又怀惴着一丝丝窥探他人的恶趣味,不停地围观下去,偶尔也会留个爪印代表“已阅”。
而慢慢地在晒朋友圈中,我们也理出了个头绪,比如发美食,会是哪几个朋友来捧场,发人生感悟又是哪几个朋友来握手,发自拍照又是哪几个朋友来赞美等等,从朋友们的反应可以分析在他们的人生中,所关注的点在哪。当然有些“死忠粉”是无论你发什么,他都来赞好的,即使你发的内容与美好无关甚至仅是一篇寻人启事,他都来给你竖个大拇指,因此被称之为“死忠粉”。在朋友圈有几个这样的粉(再次申明微商除外),也算小有安慰,在寂寞的朋友圈有人唱和,恰似锦衣夜行,总有人来给你打个手电筒。
网络上有个名词叫“外向孤独症”,喜欢晒微信圈和刷微信圈的人们,其实就是外向孤独症患者,不用担心 ,精神病专家表示这个症状不属精神病范畴。
外向孤独症涵盖了很多方面,在度娘的概括里,指的是这样一类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给大家以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的印象。
2、这种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很丰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不喜欢表现出来,不喜欢刻意地找人诉说。周围人也误以为他们内心很强大而没有怎么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孤独”。
3 、多重性格,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讲什麽样的话。能适应不同性格的交往对象。
他们的朋友虽多,但没有几个可以倾心相谈的。所以他们自我感慨道:“我虽外向但还是孤独。”故有了外向孤独症一说。
社会之复杂,人心之不古,使人们过得不再单纯和轻松,以真本性示人只会被诟病于无分寸或情商低,使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逼成外向孤独症患者,像歌星陈奕迅就公开表示自己是外向孤独症患者。
坊间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懂我的人不必解释,不懂我的人何必解释。”可见,现代人的寂寞已是家常便饭,反正不管他人懂不懂,劳资都是不屑于解释的了,最终大家都变得缄默,然而情绪总是要有个出口让它随风而去的,于是,朋友圈就很好地充当了这一个风口,“站在风口,猪也能飞”,原来这句话还能用在这,甚好。
对一个外向孤独症患者来说,晒晒朋友圈,刷刷微信微博,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看到朋友热衷于晒朋友圈,那么请有礼貌地表示“已阅”,安慰一下那颗寂寞的心,可视为一种修养。